
患上食管癌,是否就意味着必须承受“开胸破肚”的外科手术之苦?近日,一位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李先生(化名),在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成功切除癌灶。
李先生在一次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食管存在异常,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屠军经过检查发现,患者食管距门齿23~26厘米处黏膜粗糙,呈颗粒样改变,在窄带成像内镜(NBI)检查中可见茶褐色变化区域,病灶范围达管腔三分之二周。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屠军高度怀疑李先生为早期食管癌。后续病理检查证实这一判断:食管浅表鳞形细胞。
![]()
![]()
面对诊断结果,患者家属在焦急中多方咨询。在了解到屠军团队可以开展针对早癌的ESD微创技术,无需进行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时,他们与患者共同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信任区中心医院的技术,留院治疗。
![]()
9月22日下午,在内镜中心周联明主任医师和消化内科陈华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一场精细的“内镜下的战役”打响。屠军团队在患者全麻状态下,运用先进的内镜系统,清晰显示病变区域。通过NBI和卢戈式液染色技术精准勾勒出病灶边界。随后,标记、注射、切开、剥离……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仅在1.5小时后,整块癌变黏膜被完整剥离,术中几乎无出血。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癌组织已被完整切除,基底和水平切缘均达到安全标准。术后一周复查显示,食管新生黏膜已开始覆盖创面,愈合良好。对比传统外科手术可能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漫长恢复期,ESD技术的优势显露无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赞誉有加。
![]()
![]()
![]()
“很多人仍停留在‘癌症就要动大刀’的旧观念里,”屠军医生解释道,“但对于消化道早癌,ESD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它就像一台‘体内微创手术’,能够在根除病灶的同时,极大程度地保护器官功能,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费用低的显著优势。”
医生提醒
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症状隐匿,定期胃镜检查是发现早癌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喜食烫食等人群)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筛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的首选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内镜对早期癌变黏膜进行剥离,能达到与外科手术同等的根治效果,却避免了开腹或开胸的巨大创伤,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强调,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前提是“早发现”,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筛查至关重要。
![]()
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于2019年8月独立建科,2025年初柔性引进市六医院宛新建主任团队,极大提升了科室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该中心设有胃肠镜室、麻醉准备、复苏室、胶囊内镜、C13呼气试验室、洗消室、储镜室等众多单元。现已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手术,如:无痛胃肠镜,内镜下止血,消化道异物取出,消化道各类息肉内镜下治疗,食道、胃肠道早癌黏膜剥离术,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肠癌梗阻支架置入,内痔硬化剂、套扎治疗,内镜下胃转流支架术(减重)等。
联系电话:021-57423304(周一至周六工作时间)
报送:区卫生健康委(沈群)、
区中心医院(胡琼)
编辑:陆嘉俊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