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到这里,你就知道崇州曾经有多繁华!

0
分享至

崇州作为川西文化重镇,有着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更藏着诸多未被深挖的传说故事与匠心密码。崇州市委宣传部、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崇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不一样的崇州》专栏,以“解锁崇州的故事密码”为核心主题,通过实地探访、人物专访、遗迹溯源等方式,挖掘传说背后的历史脉络、手工艺中的精神传承,呈现一个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的“不一样的崇州”。

船歌已歇,廊桥犹在

从熙攘古渡到城市客厅

“西江晚渡”的变迁映照着崇州的千年演进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

崇州滨江路的晚渡广场上

76个浮雕人物静默伫立

仿佛讲述着古蜀州

“西江晚渡客三千”的往昔


古渡往昔 见证蜀州繁华


据《崇庆州志》记载:“西江晚渡,治西五里”。西江晚渡口码头始建于康熙年间也就是现在的朱氏街口与西江河的交汇处,古银杏树旁,而今晚渡广场一带,大抵即原西江晚渡故址所在。“西江晚渡客三千”曾是崇州历史上著名的“蜀州八景”之一,承载着崇州千年来的城市记忆。


曾经,崇州作为成都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繁忙的贸易、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区位催生了古蜀州的繁华与热闹。每至傍晚,渡客争归,人声鼎沸,一片繁忙。


清道光年间,贡生黄步云倡议募资,历时十年建成了被誉为“川西第一桥”的十一洞石拱桥。桥长十五丈,桥头塑有石狮,建有四方双层垒檐八角亭,气势雄伟。桥,建了起来,人流如织、熙来攘往。水路畅通也催增了贸易发展,码头所在的朱氏街也扬名全川。清代文人晏补之在《蜀州八景》诗中生动描绘:“西江晚渡客三千,夺利争名隔着鞭。舟子招招人宛在,满帆风雨过前川。”这首诗成为古渡繁华的最佳见证。


那时的西江渡口,船只往来如织,下运油、麻、菸,上运丝、棉、盐,是连接崇州与外界的重要枢纽。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百年的十一洞石拱桥毁于洪水,令人扼腕。

沧桑巨变 滨水空间古今交融


如今,西河上先后建起了四座大桥和一座廊桥,结束了上千年的水运史。昔日的渡口喧嚣渐渐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桥梁时代的到来。随着崇州市幸福河湖建设的推进,这片古老的水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晚渡广场介于老西江桥与崇州大桥(新西江桥)之间,河堤上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西江晚渡”四个字。广场中央的大型石雕,生动再现了当年“西江晚渡客三千”的盛景。76个人物形态各异,有推着鸡公车的父子,挑担归家的老汉,耍猴的艺人······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文井江从鸡冠山蜿蜒而下,因流经崇州城西,故被称为“西河”。这条母亲河曾水患频发,让两岸群众饱受其苦。


面对水患,崇州开始了治理西河的漫长历程。1950年至1986年,崇州人民历时三十余年治理西河,筑起浆砌大堤,让群众告别水患之苦。同时也通过对西河沿岸实施环境整治,以及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等工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滨水休闲空间。



夜幕降临,滨江路灯光璀璨,文井江水静静流淌,与现代城市的霓虹相映成趣,滨河绿道上,市民们三三两两或健身、或漫步,尽享美好的闲暇时光。昔日“夺利争名隔着鞭”的喧嚣,已转化为市民惬意生活的背景。


千年古渡的繁华已沉淀为城市记忆

但它所承载的城市生命力

正以另一种形式

在崇州这片土地上延续和流淌


记者|李颖 吴宇佳 罗钰佳

部分图|媒资库

视频|宋玉鑫 黄盼

编辑|余霞 陈雨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今日崇州 incentive-icons
今日崇州
崇州新闻和城市营销发布平台
10375文章数 5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