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这次没点名,但是人都听得出来,它内涵的是整个车圈的“吹牛产业链”。
![]()
现在有些车企,大字写“CLTC续航1000公里”,小字藏在参数表第8页:“等速60km/h、不开空调、无载重、理想工况下测得”。结果用户一提车,冬天开暖风,实际跑不到600公里。这可不是胡说,是法院都判过的案子:2024年某品牌因类似操作被认定构成虚假宣传,赔钱+公开道歉。
更荒诞的是“自动驾驶”话术。多家车企高调喊出“端到端、车位到车位”,暗示全程不用人管。可实测呢?窄路、无标线车位、施工路段,系统频繁要求接管,成功率不足30%。美国NHTSA查过某FSD车型,288万辆车里有14起事故、23人受伤,就因为车主真信了“完全自动驾驶”那句话。中国已有消费者起诉,要求“退一赔三”。
![]()
还有“小订注水”的老把戏。今年6月,某新势力宣称“上市1小时大定29万辆”,结果一个月只交付6000多台。业内爆料:所谓订单,不少是员工刷的,几十块小订,三天后统一退款。更有车企把“大定”规则改了——只要不锁单,5000元也能全退。这样一来,“大定”和“小订”一样成了数字游戏。东风日产王骞直接表示:“建议三个月后再看真实销量。”
可恨的是连零部件都能造假。小米SU7 Ultra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提升散热”,结果用户拿纸巾一测,风道根本不通气,纯装饰。车主集体维权后,小米才道歉,给未交付订单改配,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补偿。
![]()
营销翻车更是家常便饭。广汽昊铂吹鸥翼门“智能防夹”,周鸿祎现场体验手被夹得惨叫;上汽荣威抖音号发视频,女司机穿高跟鞋开车、潜水员水下摘呼吸管微笑——这些内容不仅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精神,还被律师指出可能误导公众安全认知。
如今的情况车企不是不会造好车,是太想快出圈。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发布会变成脱口秀,PPT比实车先落地。可车不是手机,吹牛吹上天,撞一次就知道底盘到底行不行。
![]()
好消息是,监管终于动真格了。六部门9月启动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宣传、订单注水、“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市场监管总局也在研究“虚假营销认定标准”,以后再玩文字游戏,可能真要退钱+罚款了。
消费者的钱包是越来越清醒了,行业的泡沫却越吹越大。谁先收手,谁才能活到最后。毕竟,命只有一条,吹牛不能保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