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在雷声村种植基地的大棚里,辣椒长势喜人,村书记田磊正在查看辣椒长势。如今基地的产品不愁卖,他有充足的精力来专注提升品质。这份从容,源于村里日益成熟的产业链。然而五年前的田磊还是另一种心境。
2021年初,35岁的田磊被组织“请”回老家五里镇雷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空心的村庄、没地、没产业,面对当时的情景,田磊也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干起。清闲,反而成了他最大的焦虑。
“35岁再浪费时间,是一种罪恶。”
在压力之下,他几次想过放弃。
但他万万没想到,组织选择他经过了重重考核,用心良苦。就在2021年村委换届中,全县范围内村委集中换血,最重要的就是筹划选用一批年轻、高学历的党员任书记、副书记。田磊就在其中。田磊,正是被寄予厚望的“头雁”之一。
在镇领导的苦口婆心下,他重新出发。
这一次,组织扶他上马,又送了他一程。从浙江到江苏,从北京到山东,组织派他一次次走出村庄,走进全国各地的示范村,学习经验、开阔眼界。
转机,出现在那片金黄遍野的秋天。
2021年10月,田磊代表村集体签下了42座设施大棚的承包合同。
“要像一面旗帜立在那,让群众看到咱是真正要干事的。”他暗下决心。
第一茬种的是芹菜、香菜等,冬季市场反响不错。
但田磊并不满足。
他提出种哈密瓜。
“谁都没种过,风险太大!”村委意见出现分歧。
但他没有退缩。
“传统作物收益低,大棚种植特色作物才有出路。”
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服了大家。
2022年春,数十万棵瓜苗被运到,技术员却临时来不了。
田磊没有慌。
他带着党员干部和村民,边视频请教边干:整地、起垄、覆膜、栽苗……
成熟的哈密瓜品相好、销路畅,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那一年,他看着幼瓜长得“一点也不像哈密瓜”,心里直打鼓。
直到丰收,他才松了一口气。
2023年,大棚从42顶扩大到207顶。
田磊再次“冒险”——种羊肚菌。
“你种过吗?”“赔了谁负责?”质疑声不少。
他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即与企业合作,村集体以当季大棚入股,企业出资,村民务工。
那一季,174棚羊肚菌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村民务工收入70余万元。
“三个月挣了1万4千元钱,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徐翠萍感慨。
2024年,田磊又推动建成菌种制作与烘干链条,将菌种成本从每亩2万元降到1.2万元。
今年,“宜于君来”“福地雷声”等商标也成功注册,村庄有了自己的品牌。虽然还不知道能有多大用处,但他说:“总得有个开始。”
“我们要做的不是代替村民干活,而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在田磊看来,村集体的角色正在转变——从“带着干”到“提供舞台”。
如今的雷声村,不再依赖政府补贴。村集体为玉米买保险、为村民补贴医保和养老保险,人居环境也焕然一新。
“过去招引人才是空话,现在我们敢让村里人往回走。”田磊说。
田磊任村书记的五年,是产业薄弱村破茧成蝶的五年。他从产业前端破题,以全链整合赋能,不仅赢得了群众满意,更夯实了大家发展的底气。这场蜕变,为“十五五”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生动图鉴。
他不再是那个想放弃的书记,而是雷声村真正立得住的一面旗。
田磊先后荣获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称号,铜川市2022年度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宜君县2022年度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第一名,共青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铜川市2025年全市基层党组织“担当作为好书记”。
田磊的蜕变只是宜君县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宜君县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头雁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带头人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在坚强班子的带领下,各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随着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发展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在外人才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将形成“头雁引领、产业聚才、人才兴村”的良性循环,为宜君县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记者:熊建辉 张琼
编辑:王婉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