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院又输出2位院长
同济法理迎来两位教授
近期,国内法学教育界人才流动频现重磅消息,既彰显出顶尖法学院深厚的人才培养实力,也折射出我国法学学科建设的蓬勃活力与结构性调整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再度展现出“法学教育工作母机”的强劲实力,两位学者相继受邀执掌知名高校法学院,充分体现了其在学术传承、人才梯队与学科引领方面的核心地位。而同济大学亦迎来法理学领域两位具有标志性的中青年学者加盟,为该校法学学科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与创新动能,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与热议。
法学人才的流动,不仅是学者个人职业发展的理性选择,更是法学学术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结果。这种流动促进了不同高校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学术共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与平衡,进而有助于我国法学教育整体格局的升级与完善。可以说,法学人才的合理流动正成为新时代法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让我们热烈祝贺并衷心祝愿老师们!
人大法学院再输出两位院长
据官方网页显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丁相顺教授已出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侯猛教授也已出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术院长一职,而后者号称全亚洲规模最大的法学院。
丁相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侯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传承了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红色血脉。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已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仅有一墙之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关系。丁相顺教授长期专攻比较法,曾留学日本,与北外的特色匹配度高;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关系也可谓源远流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中原大学的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当时就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大学的副校长身份调任。两校法科都共享“五院四系”的专业光环。更重要的是,侯猛教授本人亦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秀校友,回报母校。
同济大学喜迎两位法理教授
厦门大学法学院郭春镇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杨帆教授——这两位法理学教授都是同龄人中的代表性学者——同时加盟同济大学法学院,国内罕见!
![]()
郭春镇,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杨帆,同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春镇,浙江大学法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院访问科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经济学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法学英才。 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共福建省委法律顾问,福建省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厦门市纪委法律顾问,福建省法学会安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数字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与福建省委办公厅共建)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党委法律顾问。 主要从事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表达与规制、法律和认知科学、党内法规研究。
杨帆,吉林省吉林市人,社会科学与哲学双博士。200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取得宪法行政法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及中法联合培养“欧洲研究”硕士学位,同年免试攻读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期间赴法国巴黎萨克雷高等师范学校研修法社会学,2015年获法国社会科学博士(最高等级评价)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起任教于吉林大学法学院,2018年晋升副教授,2022年破格晋升教授。研究方向涵盖法社会学、法哲学与比较法,聚焦“社会理论与法律的规范性”“司法公开”等交叉领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