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甜的糖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若非神明即为野兽”,这话搁现在依然戳心。
生活里总有人觉得,独来独往的人就是不合群、难相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主动选择一个人走的人,从来不是孤僻的“兽”,而是内心强大、活得通透的清醒者。
![]()
最典型的就是杨振宁先生,90多岁时还能在清华食堂看到他独来独往的身影。他总找个靠窗的角落,桌上摆着小米粥、青菜这些简单饭菜,还有一本卷边的学术期刊,不管周围学生多喧闹,他都能边吃饭边看书演算,完全不受打扰。
这股独来独往的劲儿,早在他年轻时就有了。1938年的昆明,西南联大的防空警报一拉响,16岁的杨振宁就跟着同学钻进茅草屋防空洞。
![]()
别人都在闲聊打发时间,他却打开手电筒,借着微弱光线演算量子力学公式。
宿舍里挤着十几个同学,深夜鼾声此起彼伏,他就躲到操场槐树下,借着月光啃读专业书,直到露水打湿衣领。
食堂里大家三五成群议论时局,他端着掺沙子的米饭找个角落坐下,满脑子都是课堂上的难题。正是这份不凑热闹的独处,让他在战火纷飞中打下扎实基础,最终成为物理界泰斗。
还有建筑大师王澍,2012年拿下普利兹克奖时,特意提到要感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
刚毕业那十几年,同学们都忙着搞项目、获成就,他却像“归隐”了一样,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干体力活,闲了就去西湖边喝茶、看书、思考。
别人觉得他不合群,可正是这段独来独往的沉寂期,让他沉淀出自己的建筑美学体系,最终站上世界建筑界的巅峰。
![]()
其实独来独往的人,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不愿浪费时间在无效社交上。
他们心里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宁愿把时间留给自己,在独处中读书、钻研、沉淀。他们的安全感从不是来自人群的陪伴,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力量,不用靠迎合别人来证明自己。

反观我们身边,太多人怕被说“不合群”,硬着头皮参加不想去的聚会,附和着不认同的观点,最后在热闹中迷失了自己。其实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敢于坚守自我。
所以别再误解那些独来独往的人了。他们不是难以接近,而是早就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与其在喧嚣中内耗,不如在独处中成长。热闹或许能带来一时快乐,但只有独处,才能让人真正沉淀力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