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听着挺狠,不少人觉得评委太不近人情,可当我看完整个报道,心里那叫一个舒坦,只想给评委们点个大大的赞。
![]()
咱们普通老百姓看书法,可能就看个热闹,觉得龙飞凤舞、看着“有个性”就是好字。李明那套“江湖体”不就是这样吗?在短视频上确实能唬住人,感觉特别潇洒,特别有“大师风范”。可真拿到专业台面上,立马就露馅了。这就像一个业余歌手在KTV里是麦霸,一到专业录音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气息全乱,一个道理。
![]()
书法这东西,它不是瞎划拉,它有根。那个根就是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规矩和法度。你得先老老实实地临摹王羲之、颜真卿,把笔法、结构、墨韵这些基本功练到家了,才谈得上一点点自己的东西。李明的字,恰恰是跳过了最苦最枯燥的“扎根”过程,直接就想开花结果,那结出来的果子能甜吗?评委那一秒钟的否决,看似快,背后是几十年功力练就的火眼金睛。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这字里没有传统滋养的“空心”状态,看穿了那种为了博眼球而刻意做作的姿态。
![]()
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个评委团队。他们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一群名家组成,彼此之间还故意制造“审美冲突”,你喜欢的我可能不感冒,我欣赏的你可能看不上。这种互相制衡,恰恰保证了最大的公平,避免了某个评委的个人喜好毁掉一批好作品。他们在直播间里面对网友的质疑,也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像个老师一样,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行,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他们淘汰了江湖气,却还会在淘汰区里仔细翻找,看看有没有被误伤的璞玉。这种既有原则又有温度的评审,太难得了。它告诉我们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任何行业,专业的事,终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评判。流量和热度,在真正的专业壁垒面前,有时候真的一文不值。
![]()
键盘敲不出笔锋,屏幕也感受不到墨韵。这次评审,更像是一堂给所有人的审美公开课。守住艺术的底线,远比无原则的包容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