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寒衣节不一般,百年难遇!上坟“3人不去,2人必去”指哪些人?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时间2025年11月20日,农历月份将来到十月,意味着我们将迎来寒衣节。寒衣节,固定于每年农历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其到来标志着孟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对“寒衣节”的由来有着明确的解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古代,每当到了农历九月,人们就需要开始准备越冬的衣物了,此时还被称为“授衣节”。来到宋朝,人们发现农历九月授衣略早于实际入冬时间,因此又将授衣的习俗推迟到了十月朔日,毕竟此时北方大部地区已经开始寒冷,同时,宋朝又将“授衣”与祭祀祖先的习俗结合,通过焚烧纸衣、纸钱等方式,为逝者“送寒衣”,故而得名“寒衣节”。
![]()
寒衣节是民间三大传统“鬼节”之一,因在其传统习俗中,寒衣节需要祭扫上坟,与清明节、中元节的寓意相同,主要差别还是在于上坟的方式有所不同。清明节人们需要回到故乡亲自上坟、中元节一般都是在十字路口祭拜,而寒衣节虽说回到故乡还是在十字路口祭拜都是可以的,但都是需要亲自祭拜,为逝者烧去五色纸制作的寒衣,体现了“孝之精神”的传承。
在古代,寒衣节的主题不单单局限于上坟祭祖,更是融合了“腊祭日”的重要内容。对此《礼记·月令》中就有着相关的记载:周代时,农历十月初一为腊祭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后,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为他们“送寒衣”。其中“腊祭日”,就是当时民间重要的一个祭祀日子,天子不仅会举行迎冬礼,还会为国捐躯者的家属送去寒衣,以示关怀,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也为寒衣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今年(2025年)不仅是一个农历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的“双春年”,同样也是一个有着“闰六月”的农历闰年,因此网上就开始流传着“双春闰年不送寒衣”、“双春上坟不烧纸”、“闰年不上坟”等说法,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法都是一些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因为无论是双春年,还是农历闰年,都是为了调整阴阳历法,出现了公历与农历日期“置正”的缘故,与上坟烧寒衣等习俗无任何关系。
寒衣节虽说不是四大传统节日,但也是民间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而祭扫送寒衣更是寒衣节重要的主题,因此寒衣节上坟祭拜祖先才是这个节日最应该做的事情,与天时地利没有任何关系。就像中秋节过节,不能因为“双春年”或者有了闰月就不过节了吧?所以看到网上关于“上坟不上坟”的说法就图一乐就好。并且,也不用去纠结寒衣节上坟的时间,虽说民间有“清明烧前,寒衣烧后”的说法,但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况且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不相同,只要天气冷了都可以去祭扫送寒衣,最重要的是怀揣着真挚的孝心,这才是寒衣节祭扫的最大意义。
![]()
今年的寒衣节不一般,可以说是“百年难遇”,但要注意这里的“百年”并不是说“一百年”,而是指很难遇到,因为今年是乙巳年的“晚寒衣”。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寒衣节在立冬节气之前就是“早寒衣”,而寒衣节在立冬节气之后就是“晚寒衣”。毕竟每年寒衣节虽说农历日子固定,但阳历却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一般都会在立冬前后到来。今年寒衣节的时间为11月20日,立冬交节的时间为11月7日,很明显寒衣节在立冬节气的后面,因此今年是一个“晚寒衣”。
出现“晚寒衣”的原因是2025年的农历年为了平衡公历年的时间,以防四季脱节,就多出了一个“闰月”,全年共13个农历月,因此农历节日就会晚一些,今年是一个闰六月,在此之后的农历节日都会在阳历时间中相对较晚。
![]()
从古至今,寒衣节祭扫送寒衣都是非常重要的习俗,毕竟这是“孝道”的一种传承方式,因此关于上坟有一些习俗和讲究,在民间有一句老话说:上坟“3人不去,2人必去”, 指的是哪些人?下面我们提前了解一下吧。
寒衣节,上坟“3人不去”
1、年过七十的老人不上坟
老话说“七十不上坟,八十不过寿”,在古人看来,年过七十的老人不适合去上坟,这个说法七十并非迷信之言,而是有一定的现实道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就会逐渐衰退,而到了70岁,老人身体气血不足,体力大不如前,行动也会变得迟缓。上坟祭祖的地方往往都在偏远的郊外,路途较为遥远且崎岖,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即便到达上坟的地点,那漫长的祭拜过程,也会让他们的身体不堪重负。
并且,上坟时,面对逝者的墓碑,老人很容易触景生情,陷入对往昔的回忆和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中。这种强烈的情感波动对老人的心里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70岁的老人大多已历经诸多生死离别,情感上本就较为脆弱,如果在上坟时再次沉浸在悲痛之中,可能会引发身体的不适。因此,为了老人的身心健康,尽量避免让老人去上坟。
![]()
2、孕妇不上坟
俗话说“孕者,身怀六甲,气弱血浮”,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其身体更是孕育着新的生命,因此无论在哪种场合,孕妇都是需要格外呵护的群体。孕妇不能寒衣节上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身体方面,上坟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前往郊外的地方上坟。而孕妇身体负担重,行动不便,在行走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而且,上坟地点的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如地面不平整、地面湿滑等,这也增加了孕妇摔倒受伤的风险。
其二是天气原因,清明节在温暖的春季,中元节在凉爽的秋季,而寒衣节已经进入农历十月,此时已经进入初冬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孕妇在怀孕期间,虽说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随之加快,但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黄帝内经》中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记载,说明人体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如果因上坟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很容易感染风寒,不仅孕妇自身难受,对胎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
3、年幼的孩子不适合上坟
年幼的孩子同样不适合去上坟,因为此时的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上坟的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当年幼的孩子面对墓地肃穆的氛围、亲人悲伤的情绪,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在传统祭祀中,人们往往神情凝重,气氛压抑,孩子身处其中,可能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留下心理阴影。因此,年幼的孩子还尚未具备足够的心理认知,难以承受上坟时的沉重与肃穆。
而且,上坟祭祖是一项庄严的仪式,而年幼的孩子难以理解上坟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加上其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很容易在上坟的时候发生吵闹的行为,这无疑会打扰到他人的祭扫仪式,如果不经意间触犯了一些规矩,也会让他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
寒衣节,上坟“2人必去”
1、新婚之人要上坟
《礼记·昏义》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感情归属,更是两个家庭血脉延续的起点。特别是在古代,结婚被视为人生“四大喜”之一,而新婚之人在当年或者第二年去上坟,被称为“上喜坟”。新婚之人上坟的目的其实有两点,一是为了向祖先正式宣告家族新成员的加入,可以承担家族香火延续的责任,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祖先展示已经结婚成家,也是孝道的一种传承方式。
另一点就是在传统观念中,一直都有“祖先虽逝,其灵仍存,能护佑子孙”的说法,新婚之人上坟也就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新人在墓前焚香祭寒衣,既是对逝者的哀思,也是为了祈求先祖护佑姻缘美满、子嗣绵延。
![]()
2、养子养女要上坟
养子养女虽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养育之恩,大于天”,养父母的"罔极之恩"的付出,依然承担着孝道的责任,甚至这份恩情,已经超脱了血缘的界限。在古代,如果养子养女不祭祖,就会别人被视为“忘恩负义”,因此养子养女上坟承载着双重意义:既是对养父母"阴德"的回报,也是对生父母"阳恩"的间接延续。
![]()
总结,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到寒衣节了,别忘了上坟“3人不去,2人必去”,祭扫烧寒衣是寒衣节的重要习俗,更是孝之精神的传承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