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留学契机
本科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我,GPA 80.78 的成绩不算顶尖,却在求学路上始终思考着未来的方向。真正让我萌生留学念头的,是暑期实习投递时的接连受挫。那段时间,我满怀憧憬地向多家企业递交简历,却屡屡碰壁 —— 大厂的实习岗位几乎都过不了简历关,最终能拿到的只有中小厂的机会。起初我归咎于自身努力不足,但一次次 “流程终止” 的通知让我逐渐意识到,本科学历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已显现出局限性。单凭现有的学术背景和经历,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如登天,这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稳妥的路:保研和考研。本校保研只能选择工程硕博方向,但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 与企业联培的模式会限制学习自由度,研究方向也相对固定,且作为新项目,没有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可借鉴。这种深深嵌入特定工程领域、完全围绕企业需求展开的培养模式,与我渴望探索多元领域的诉求相悖。尽管能带来一定的职业安全感,但我清楚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我更希望拥有更多选择,而非被束缚在固定的职业轨道上。
而考研的现实同样让我望而却步。近年来考研竞争愈发激烈,报考人数屡创新高,想要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脱颖而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承受沉重的压力。我愿意为未来拼搏,但不愿将自己置于过度消耗的境地。综合考量后,走出国门追求海外硕士的念头愈发坚定 —— 国际化的视野、多元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升学术水平,更能拓宽职业选择空间。这既是对现状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生活的重新规划,我希望通过这个选择,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
在确定留学方向后,地区和院校的初步筛选让我陷入纠结。香港的高校离家近、文化差异小,而新加坡的顶尖学府在学术声誉和国际资源上极具优势。经过反复权衡,我将目标锁定在香港和新加坡的顶尖院校,既看重这些学校的学术实力,也期待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2023 年 8 月底,我最终下定决心与指南者留学签订合同,正式开启了我的留学申请之路。
二、申请过程
签订合同后,由于时间较晚,选校规划成为首要任务。在确保申请成功率的前提下,我经过一周的反复考量,将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定为保底院校,核心申请目标则聚焦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这三所顶尖学府 —— 它们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一直让我向往不已。确定选校后,我立刻投入到材料准备中,半个月内往返于老师办公室和教务办公室,顺利完成文书素材和推荐信的收集提交,随后便全身心投入雅思备考。10 月份,在文书老师完成各项文书写作后不久,我成功考出 6.5 分的雅思成绩,为申请投递扫清了障碍。
不得不说,指南者的前期老师、文书老师和中期老师都十分细致靠谱,在选校定位、文书优化、材料投递等各个阶段都给予了精准的帮助,让我的申请过程少走了许多弯路。申请投递后,焦虑与期待便伴随左右,每天查看邮箱成为常态。早期收到香港大学的推研信,给了我不小的安慰和信心,但 11 月 30 日 NUS 工学院第一轮录取中,机械工程项目未被录取的结果让我有些失落,看着他人陆续收到 offer,自己仍处于不确定中,对未来的焦虑时常让我唉声叹气。
![]()
12 月 7 日的清晨成为我申请路上的转折点。凌晨五点多我突然清醒,六点钟刷小红书时,首页恰好推送了 NUS 能源系统项目的开奖帖子。我鬼使神差地打开申请网站,尽管不断安慰自己 “没有也很正常”,但心跳还是急剧加快。输入密码后,映入眼帘的 “Offer Made” 四个字让我瞬间心跳骤停,反复确认后,一声激动的呼喊惊醒了三位室友。然而这份喜悦伴随着意外代价 —— 当天下午我确诊甲流,高烧 39 度卧床不起。但即便在高烧不退的三天里,NUS 录取带来的欣喜也让我忘却了身体不适,脑海中不断浮现出 NUS 的校园景象。身体稍稍恢复后,我立刻缴纳了 5400 新币的留位费,这不仅是一笔费用,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
后续的申请结果远超预期:12 月 12 日收到港大正式 offer,元旦当天斩获香港科技大学 offer,2024 年 3 月又相继收到 NTU 智能制造和机械工程两个项目的 offer。面对港大的诱惑和 NTU 的多个选择,我并未动摇 —— 对 NUS 的向往让我坚定了去新加坡的信念,而专业选择上,我最终倾向于能源系统理学硕士。能源领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前景广阔、机会众多,而我本科的机械专业基础能让我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拓展到能源这一前沿领域,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多元化发展。
![]()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最煎熬的莫过于等待 NUS 能源项目结果的那一周。由于学院内部安排,该项目比其他项目晚一周公布结果,这七天仿佛被无限拉长。我每天无数次打开邮箱,期待着改变命运的通知,却屡屡失望而归。那段时间,我频繁与指南者的导师沟通,他们的建议和支持给了我很大安慰,让我在不确定中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最终能收获四所院校的五个 offer,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 要知道,我的本科均分并不突出,能在竞争激烈的申请中脱颖而出,多亏了本科期间的科研和实践经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参赛经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科研项目,以及两段校内外实习,这些都弥补了绩点上的不足,成为申请中的加分项。
![]()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留学申请需要提前规划,明确目标院校和专业并制定相应计划;申请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保持积极心态、学会坚持至关重要;除了学术成绩,科研经历、社会实践和语言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能让你的申请更具竞争力;多与导师和学长学姐沟通,既能获取宝贵经验,也能获得情感支持;最后,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希望怀揣留学梦想的你们,都能勇敢追寻目标,在这段旅途中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最终实现与理想院校的双向奔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