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列上的“思政课”

0
分享至

京堰研学 惊艳之旅

11月10日,1000余名北京师生乘坐专列赴湖北十堰,开启为期5天的“我们都是收信人,同上一堂思政课——水润京华,缘起十堰”研学活动。

北京与十堰因水结缘。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一泓澄澈碧水成为北京70%至80%饮用水的源头。研学团此行从水的终点回到源头,登丹江口大坝感受“倒转天河润京冀”的南水北调世纪工程,揭秘“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奥秘,将“守水护水节水”的意识根植心中。

11月10日7时11分,一趟特殊的列车驶出北京西站。

这是满载着1000余名师生的专列,它一路向南直奔湖北十堰。

8时30分,车厢广播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窗外是流动的风景,车内是我们专属的‘流动课堂’,我想借此机会,和各位谈谈这次用心定制的‘南水北调’专题研学旅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从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讲到研学旅行的意义,这是校长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小课堂”。听到校长娓娓道来的声音,学生们都安静了下来,有的还做起了笔记。“最好的学习在路上,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董校长说。

行走天地间 问学京堰情

长负

致青

辞春

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是承载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要使命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刻,我们从享受福祉的“饮水人”变成了回访感恩的“探源人”。同时,我们把课堂从北京海淀搬到了十堰丹江口,我们的学习从各学科书本扩展到蕴含无限生机的仙山秀水,扩展到宏伟壮阔的水利工程,扩展到支撑国家发展的工厂企业……我们要做生龙活虎的探索者,要做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新青年。

我们北京二十中师生这次研学旅行,是一堂独一无二的“行走的思政课”。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近距离了解十堰人民为守水护水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什么是“人人都是守井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每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参与其中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期许。

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十堰市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在各个真实场景中进行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我们的老师提前踩点,设计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和课题。例如,科学探究部分,融合物理与地理知识研究蒸发和水循环;自然地理方面,同学们绘制南水北调地图,整合空间认知与工程思维;通过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制度自信,深化家国情怀,更懂得了“共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


列车疾速飞驰着,穿越华北平原,驶入中原大地,南水北调干渠与之相伴而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二思政课教师仇春华兴奋地指着窗外,对身边的同学们说:“现在列车正在跨越黄河,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黄河底下,藏着一个世界级难度的工程,这就是穿黄工程,它打通了两条内径7米的隧洞,将南来之水从黄河河床下面约30米深处输送北上。”

看着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仇春华进一步讲解:“除了穿黄工程,还有‘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等关键性工程,可以想见,南来之水过隧洞、穿黄河,历经15天、1432公里,最终抵达北京,何其不易。目前,北京市城区每10杯水中有7到8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一杯水的北上之路”的故事打动了学生焦阳:“我很震撼,现在更想去看看丹江口水库了,想看看我喝的水源头的样子。”

北京市民干净的饮用水背后是丹江口库区人民巨大的奉献。列车上,学生们听到了全国“最美教师”、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彭玉生校长的殷殷教诲。彭玉生在录音广播中向大家介绍了库区中小学生爱水、护水、节水、用水的故事。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库区人民根植“人人都是守井人”的使命担当。

目前,丹江口库区里,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57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库区巡河清漂。丹江口水库水质连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超72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居民。


一直认真倾听的安煜琳向身边的同学发出感慨:“短期内做好一件事,或许不难,但能长期坚守,就非常难。”

奔驰在神州大地的专列上,既有令人深思的现场教学,也有吸引大家踊跃参与的高铁知识挑战赛。“丹江口被誉为‘中国水都’,这一美誉主要和哪个著名水利工程有关?”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南水北调!”张恺琪抢先喊出了答案。列车长李文灵笑着把装着钥匙扣和小本子的托盘递了过去,“答对了,挑选奖品吧。”


这是列车组专程为研学团“定制”的活动。挑到自己中意的奖品,张恺琪很高兴:“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有小礼品可以带回家。”

6个多小时的行程中,高铁专列车厢变成专属“流动课堂”。形式多样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在激发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经历了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一堂生动的专列“思政课”。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语阳

摄影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统筹 | 孙慧丽

编辑|李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北青网官方网易号
1032810文章数 8534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