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糖怎么长土里?
![]()
”——上周,北京望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位传来一声惨叫,行政小姐姐把一颗圆滚滚的“橘子软糖”塞进嘴里,三秒后才发现是同事新种的多肉。
![]()
全办公室笑到打印机都卡纸,当事人却盯着剩下的叶片陷入沉思:既然吃都吃了,要不要干脆拌沙拉?
这颗让打工人集体社死的植物,江湖名号“蜜橘糖球”。
叶片鼓成半透明的小珠子,逆光一照,像裹了层冰糖壳,也难怪被当成年货。
农业大学的检测报告给它的身份盖了章:没毒,甚至有点营养——甜菜碱、脯氨酸、谷氨酸一样不少,嚼起来自带味精般的鲜咸,后味返甘,像把“味精橘”做成了植物版。
![]()
但报告末尾补了一句:一次别超过五片,多了肚子会咕噜咕噜开视频会议。
淘宝小二比科学家更先嗅到商机。
搜索栏里刚蹦出“蜜橘糖球”四个字,下拉框自动补全“防误食套装”,销量环比暴涨320%。
商家把“禁止食用”做成卡通小立牌,插在花盆里,像给幼儿园小朋友发的警示徽章;还有人干脆送一次性小牙线,暗示“实在馋就剔干净”。
![]()
拼多多更绝,直接给分类打上“办公室零食多肉”标签,算法把绿植和辣条摆在一个货架,赛博朋克照进现实。
厦门的育种基地觉得这样还不够安全。
四月,他们掐掉了“蜜橘糖球”会结果的那部分基因,推出“Pro”版——彻底无毒,连最谨慎的行政总监都挑不出毛病。
农业农村部破天荒给一株多肉发了“可食用植物”身份证,维生素C含量还比老版高四成。
![]()
消息一出,直播间里“可以吃的多肉”弹幕刷屏,主播当场表演“三口一盆”,弹幕飘过一句“比吃薯片少点罪恶感”。
可别以为全民开摆。
北京植物园悄悄办了个“可食用多肉”科普展,把三十多种能入口的“胖家伙”排成一排,入口放一面镜子,写着“确认过眼神,你是想吃我的人”。
工作人员说,每天闭馆前都能捡到被抠掉叶尖的“受害者”,只能连夜补种。
![]()
园方干脆把“请勿采摘”改成“采摘前请确认是否过敏”,毕竟0.3%的人碰到汁液会起小红疹,比失恋还快。
抖音上,“办公室零食植物”话题已经滚到8.2亿次播放。
最火的一条视频里,程序员把“蜜橘糖球”放在键盘旁,边敲代码边揪一片嚼,评论区集体破防:“原来我缺的不是绿植,是零卡零食。
”华为顺势给智慧花盆升级,新增“蜜橘糖球”专属算法:空调房湿度低于40%,自动喷雾;土里的缓释肥够撑20天,加班到失忆也养不死。
![]()
热闹背后,一盆小多肉把“功能型园艺”推到15亿规模的门口。
花农、主播、打工人、科学家,像被同一根藤蔓缠住:以前买花为了“看”,现在为了“吃一口、省一点、晒一晒”。
有人担心“下一个网红噱头”,也有人乐见“把阳台变成小菜园”。
但无论如何,当行政小姐姐把剩下的“蜜橘糖球”分给全办公室,一人一片,像发喜糖,没人再纠结它到底是花还是菜——那一刻,它只是一颗让下午三点不犯困的小甜珠,嚼完继续写PPT,日子就还能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