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丁未科进士题名碑
最近偶然浏览明代科举进士题名碑刻,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高中进士,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和家族光宗耀祖的高光时刻。所以,这些被刻进石头,树立在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也就无异成为当时那些石碑留名人士的荣耀榜。
然而,也正因为这些因学而优而刻入石碑的名字,也给后人留下了追踪他们高光时刻后的人生轨迹的线索,也就有了所谓青史留名的两面性:留的是芳名,还是恶名。
比如,我们就偶然看到的一科进士题名碑刻吧,明丁未科,就是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
![]()
左光斗
之所以对这这一科感兴趣,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就是左光斗。稍微熟悉明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从题名碑刻看,左光斗当年中进士的成绩并不怎么突出,属于三甲238人的中档位置,只是赐同进士出身。但是,这个在碑刻上并不怎么令人关注的普通学子,却因为十几年后与阉党的坚决斗争,成为铮铮铁骨的气节壮士,血染青史,芳名远播。即使是数百年后的后人,在这冰冷的石碑上看到他的名字,不禁心中暗自敬仰,仿佛这冰冷的三个石头刻字也熠熠生辉。他就属于典型的青史留芳名的例子。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明南直隶泾县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任内巡视京城,捕治吏豪,整顿吏治,力倡水利,于北方兴修水田,推广稻作,政绩卓著。天启四年,任左佥都御史,与杨涟等上疏弹劾权阉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声震朝野。魏党反扑,左光斗遭诬陷下诏狱,受酷刑不屈。天启五年,与杨涟同被害死于狱中,时称“六君子”之冤。崇祯初平反,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其人以刚直敢言、气节凛然称颂于史,为明季东林党代表人物之一。
有留芳名的,也有后名不太佳的。比如就是这科中的状元,第一甲第一名的黄士俊。
![]()
黄士俊
黄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坦,号玉嵛,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 。丁为科的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侍郎。崇祯九年(1636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担任宰辅(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后相永历帝,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享年91岁,谥文裕。黄士俊是明代岭南状元中官位最为显赫的一个。然而,官位如此显赫的一个人,却因为在明清交替之际的乱世,走错了路,名声留下了洗刷不掉的污点。崇祯末年,在家赋闲的黄士俊接到崇祯的征召,本想再次进京入朝为官,却没料到京师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已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后,部分忠于明朝的残余势力建立了数个南明政权,试图改变局势。流落广州的黄士俊联合当地士绅拥立了绍武帝,但不到三个月就被李成栋率兵给剿灭了,黄士俊只好投降清军。也就是这次投降行为,让这次前朝的状元、高官成为人们口中的笑柄,毕竟此时的黄士俊已经是76岁高龄,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耄耋之年再度变节,最终成为前朝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追名逐利的软骨头,不洁的名声最终让丁未科的这位状元及第边缘化,淡出历史的视野。
与黄士俊的道路相似的,还有同科中我们的一位邻县的山东老乡,三甲中的谢启光。
![]()
谢启光
谢启光(1577-1658)山东章丘县人。在三甲中的排名,谢要先于左,所以谢的科举考试成绩应该是不错的。先看谢启光的履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吏部验封司郎中。天启二年,升任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南京大理寺寺正。天启五年,升任左寺丞、南京兵部侍郎。崇祯元年,升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右寺丞,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明亡后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顺治五年,升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改工部尚书。从履历中可以看出,谢启光在看到明王朝倒台后,毫不犹豫,似乎没有一点心理负担地投降了清朝,连一点前朝旧臣的样子也没有装一下,即投新主,也许是思想转得快,在清朝做官做得也顺,户部、工部这样的重要岗位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对他的认可。但毕竟变节的事情摆在那里,也许谢启光最后的几年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但是他死后,历史似乎也逐渐有意识地忘记了他,即使是他的后人,也不见得对这位因变节迅速而高官得做的先人有多少好感。
![]()
安曦
在这个丁未科的名单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位算是我们现在邹平的老乡,来自当时山东长山县的安曦。安曦是万历二十八年的举人,丁未科进士,位列三甲比较靠后的位置。关于安的情况,可以查到的历史资料很少,只是知道他曾任大同知县,后入京为工部主事,后升为工部员外郎,所居官位并不显赫,最终的结局也不得而知。
![]()
薛凤翔
从碑刻上还可以看到三甲中还有一位来自当时山东滨州的薛凤翔,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讲,大抵也能算上是我们的大半个老乡了。这位薛凤翔,字对龙,也是这次丁未科的进士。根据史料上非常有限的记载,知道他曾被授知县,后入京擢兵科给事中。天启六年(1626)官至工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被免职。次年以党附魏忠贤被定入“逆案”,论徒三年,输赎为民。从他的经历看,他是跟错了队伍,跟着阉党魏忠贤混了,所以虽然官至工部尚书,但是随着新皇帝的上台,开始收拾阉党队伍,他也就跟着被免职,甚至差点入狱。最终还是落得官财两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乡为民了。
无论是安曦,还是薛凤翔,相必这个丁未科名单中还有更多的人,他们的人生大多类似,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也许抱着治国安邦的宏图大志,也许心怀光宗耀祖的家族梦想,也许心中笃定实现阶级跃升的念想,他们奋力十年寒窗,最终幸运之神得以眷顾,他们的名字被刻上这块石碑,他们也就在“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疾驰的马蹄中踏上了他们期望的人生道路。然而,一个人的命运从无定数,就像长空的浮云,江河的水滴,谁知道明天甚至下一刻会如何变化。所有的个人努力和奋争,大多只落得后人从青灯古卷的角角落落里的只言片语中得出的几声唏嘘而已。
当然,如果眼光长远些、超然一些去看,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真实的人,在朝代更替的这种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中,根本无力去左右自己的命运,更遑论左右历史的走向。所以,做一个普通的人,走一段普通的人生道路,如果因缘际会允许的话,再做一点对别人有益处的事情,那也算无悔自己的人生吧。
这是随意从这一方题名碑刻中捡出的几个感兴趣的名字,寻觅了一点他们的人生轨迹,聊做谈资。其实,无论一个人的名字是否刻入石头,最终都要归于时空无限的沉寂。所以,面对成败名利,轻松点吧!
(本文作者:葱聪 2025.11.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