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来自“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的报道
在重庆,有600余万名未成年人。这些孩子中,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有进城创业家庭的孩子。荣膺“时代楷模”称号的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常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11月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市委举行“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事迹报告会(简称“报告会”)。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真挚的情感,报告团成员的讲述令人心有感触。记者在报告会现场全程聆听,并在报告会结束后展开了采访。
![]()
报告会结束后,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报告团成员与师生代表们合影留念。
从追逐光到成为光
上午10时,报告会正式开始。
![]()
报告团成员梅玫作报告。
报告团成员,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梅玫信步上台,从2004年办理的一起少年抢劫案说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少年抢劫了41次,抢走同龄人600多元零花钱,其中数额最小的一笔金额是5角钱。被告人席上,孩子红着眼眶哭着说‘爸妈离婚没人管我,被人欺负没人帮我,现在我犯了错,你们都来审判我’。”
梅玫说,少年的话令她陷入沉思:未成年人保护不是可以“将就”的任务,而是必须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落实落细的事业。此后不久,由7个人组成的重庆市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诞生了。20余年来,重庆市三级检察院青少年维权岗扩展到45个,团队成员发展到500余人。
这些年,渝检护“未”团队帮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学追逐梦想,有的成家立业撑起小家,有的在山火来袭时逆行而上,成为守护他人的“救火英雄”。
10年前,她是台下听法治课的中学生;10年后,她成了穿上制服的法官助理。从被守护,到守护者,报告团成员、重庆市璧山区法院法官助理韩丹用自己的经历生动演绎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穿上制服那天,韩丹想起了两封信:“高中时,我写下了第一封给梅玫姐的信,并告诉她,我最想考的大学就是政法类的大学。去年,渝检护‘未’团队成立20周年之际,我又给她写信:‘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像你们一样,做有意义的事,将法治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
报告团成员韩丹作报告。
在韩丹看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奔波的脚印、熬红的双眼、沙哑的嗓音,都在诠释着他们秉持法治精神,坚定法治信仰的无言承诺。
“我注意到,梅玫检察官微笑着注视着她帮助过的韩丹姐作报告,如同父母欣慰地看着长大的孩子。那一刻,我感到报告会提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眼前。”报告会现场的一些细节,令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张子妍印象很深。
作为一名法学生,张子妍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渝检护‘未’团队代表让我看到法律人不只是适用法律条文,而是在现实中赋予法律温度和生命。我深刻意识到,法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像他们一样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传递法治温度。”
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
7年前,一场车祸带走了3个未成年女孩的父亲,而她们的母亲早在这场车祸前就已去世,3个孩子一夜之间成了孤儿。
接手这起案件后,报告团成员、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发现,难的不是办理交通肇事案,而是案件办结后,孩子们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监护问题?如何为年幼的3个孩子守护好案件赔偿金?
![]()
报告团成员李非白作报告。
这些难题逐一被解决后,李非白的决心依旧很坚定:“再难也要守着孩子们好好长大。”这一守,就是7年。“从事未检工作的这些年,我常常在想,一个检察官,到底应该以什么身份站在孩子身边?这些年,我们常常不被理解:这些是你们的工作职责吗?一个案子要办那么久吗?我想说,办案有期限,‘守护’没有。”李非白的话打动人心。
“被孩子们唤作‘检察官妈妈’的李非白,与同事用7年时间悉心守护3名失去双亲的孤儿,令我深深触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律师协会监事长、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向记者分享了聆听报告会的感受,“司法的权威不仅源于公正的裁判,更源于人民群众内心的认可。那些被帮助过的孩子的转变,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履职最温暖的回响,与老百姓心中那杆公平正义的‘秤’同频共振。”
![]()
报告团成员王雪作报告。
报告团成员、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王雪从业多年,记录过很多故事,但渝检护“未”团队的故事,让她反复感动、持续书写。
“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如此坚定前行?”在聆听一个个动人的守护故事后,她想明白了,答案就在那13个字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
北京景山学校学生代表应邀参加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北京景山学校六年级学生王孟溪听得格外认真。她的梦想是将来考入传媒院校,可以像王雪一样,成为一名传媒工作者。
她还告诉记者:“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讲述,给了我很足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守护下,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年很幸福,可以健康快乐成长,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检特约监督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子程看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事迹、经办的若干经典案例,体现了德法相伴的理念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律师也要秉持这种理念,高质量办好每一个案件,检律互动协作,助力‘三个效果’统一,助力社会文明进步。”
“虽非无所不能,但我们愿为孩子竭尽所能。”这是报告会现场令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高级教师李紫微感同身受的一句话。她说:“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受鼓舞,希望可以像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一样,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与温暖臂弯,用大爱之心践行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国家承诺。”
只要对孩子有利再难也要做
他曾经是一名边疆军人,在西北边陲保家卫国;8年前,他换上检察制服,站上了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哨位”。报告团成员、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唐焕然的身份虽然变了,但那份“守护”的初心从未改变。
![]()
报告团成员唐焕然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唐焕然讲述了他在发现网络不良信息如隐形的毒侵蚀着孩子们的内心时,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闯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路径的故事。
一笔一笔核算心理康复所需费用,让被告公开道歉并支付心理健康重建费,向网络平台发出检察关注函,推动构建“实名准入、域名巡检、一键举报”管理机制……这一过程尽管困难重重,但唐焕然始终坚信:“只要对孩子有利,再难,也要去闯!”
这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法治框架内创新求索、敢闯敢试、敢想敢干,填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空白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未成年人保护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渝检护“未”团队从未停下脚步,始终在追问:“还能做得更好吗?”
![]()
报告团成员吴波作报告。
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吴波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创新性地摸索出“望闻问切”的“土”方法——“望”是看得仔细,从细节处往往能发现问题;“闻”是用心倾听,让孩子打开心扉;“问”是有技巧地询问,拼凑孩子的“健康地图”;“切”是找准孩子的“病根”,对症下药,精准解决问题。
听着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用心对待每一位同龄人的故事,北京景山学校六年级学生李昀锦红了眼眶:“检察官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全力以赴地守护着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要向他们学习,长大后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蔡艳深受启发,“我们会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加强与未成年人检察等部门的协作,为更好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贡献力量。”
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厅厅长缐杰对报告团成员的讲述感同身受:“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事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的优秀成果,也是新时代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将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为榜样,深化‘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协同推进‘六大保护’,更好守护祖国的未来健康茁壮成长。”
报告会结束,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对“时代楷模”的崇高敬意,也是对法治信仰的共同坚守。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先进事迹,必将激励全国检察人员持续高质效履职,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检察日报·要闻版 文字记者:史兆琨 刘亭亭 摄影记者:程丁 闫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