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巾帼抗敌报国。”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期间,女兵们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国大义,用无畏与坚韧书写不朽传奇,丝毫不逊色于男儿。 如今,在我市健在8位抗战老兵里,就有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女兵——98岁高龄的朱德兰。日前,记者怀着崇敬之情,走进她的居所,聆听她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战斗经历。
![]()
童蒙遇寇:烽火淬炼的觉醒之路
1928年,朱德兰出生在南通海安的一个寻常百姓家庭。日本侵略者入侵南通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朱德兰回忆起那段岁月,仍带着几分难以释怀:“那一年,我才10岁。日本人进城后,就像一群凶狠的豺狼,坏事做尽。镇上的学校被迫关停,原本书声琅琅的地方,只剩下死寂与恐慌。绝大多数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火,拖家带口,仓皇逃往乡下。”
![]()
彼时,朱德兰的父亲毅然投身革命;母亲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全,带着朱德兰长期寄居在南通海安营溪乡下的外婆家。“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从我家到外婆家有9里路。后来,我又住进了姨妈家,在姨妈的悉心照料下,慢慢长大。”朱德兰缓缓说道。
谈及日本人,朱德兰的眼中瞬间燃起仇恨的火焰:“那些日本人,如同恶鬼出笼,肆意烧杀抢掠,但大多时候龟缩在城上,偶尔下乡也总是带着一大群伪军,耀武扬威、欺男霸女。那时候,女孩子都不敢独自走在路上,生怕遭遇不测。”朱德兰也曾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有一次,为了躲避鬼子的魔爪,她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河里,用芦苇秆呼吸,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1940年,陈毅带领新四军来到我们家乡,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说到这里,朱德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共产党十分重视教育,在根据地创办学校,让我们当地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也是众多受益青年学生之一。”当时,朱德兰的家离学校很远,途中需要经过6座桥,步行得花上一个半小时。每天天刚蒙蒙亮,朱德兰便带着几个馒头出发。尽管求学之路不易,但对她而言,有学上已是无比幸运的事。
“那时候,学校设在一座寺庙里。老师不仅教我们语文、数学、地理等知识,还给我们讲述爱国统一战线,让我的心中燃起了炽热的火焰。”朱德兰说,1944年2月,她在学校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被安排到部队干校继续学习卫生知识,成了一名卫生员。
青春出战:枪林弹雨中的初心践行
成为卫生员后,朱德兰跟随部队风餐露宿、辗转行军。“行军过程中,我目睹的第一场战役是打泰兴。”朱德兰回忆道,那时,敌人将机关枪架在房顶,新四军治疗伤员的手术队就在附近。密集的枪声 响起,震得人耳朵生疼,浓烈的硝烟令人窒息,初上战场的紧张心情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
硝烟中总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苏中七战七捷便是朱德兰随行部队最难忘的高光时刻。“粟裕司令员以3万兵力对抗12万敌军,连续取得七次胜利,歼敌5.3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说起这段历史,朱德兰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她说,那时部队里传唱的歌谣格外动人:“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赢……”说着说着,朱德兰轻哼起了歌谣,神情更加坚定。
虽然朱德兰并未身处战斗的最前线,但危险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部队行至山东临沂时,一天下午4点多钟,朱德兰正陪着伤员在外散步。突然,天空中传来刺耳的飞机轰鸣声,紧接着便是密集的机枪声。刹那间,尘土如汹涌的浪潮般飞扬起来。“当时,我的正前方是一座土地庙,轰炸突然来袭时,我来不及多想,下意识地猛一推身边的伤员,伤员顺势被推进了庙里。那一刻,我紧张到了极点,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等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也趴在了土地庙里,原来是情急之下被别的战友推进来的。”朱德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有些颤抖:“轰炸过后,身边不少战友就这样牺牲了。”
![]()
战争年代军队里流传这样的话:“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朱德兰却笑着摇头:“真到打仗时,谁也顾不上怕。战士打他们的,卫生员忙自己的,满脑子都是完成任务、抢救伤员。” 在药品紧缺的年代,她和战友们靠着盐水、绷带、药品等简单物资,在枪林弹雨中为生命护航。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让朱德兰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那时候,国民党已经穷途末路,国民党军将领王耀武化装潜逃时被生擒,不少敌部小头领带兵起义,有的还当场写下加入共产党的申请,盼着一起建设新中国!” 说到这里,朱德兰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医者长歌:岁月坚守中的使命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兰脱下军装,带着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磨炼出的钢铁意志与精湛医术,从部队转业,被组织安排到湖北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支援医疗事业,在和平年代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发光发热。在沔阳医院工作期间,她表现突出,荣获三等功。
![]()
1954 年,在单位领导的介绍下,朱德兰与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李定国喜结连理。两人同为医疗卫生战线的工作者,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追求。婚后,夫妇俩携手并肩在医疗卫生领域默默耕耘,并参加了长江第一桥建设。
在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补习班学习结束后,组织上又委派朱德兰夫妇前往北京医学院深造。在北京医学院的四年里,朱德兰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白天泡在课堂和实验室,夜晚挑灯研读医学典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医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毕业后,朱德兰与李定国夫妇俩被安排到江苏泰州工作。1970年,他们来到高邮,在高邮安家落户。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卫生员,到扎根地方的医务工作者,朱德兰的一生都在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战场上,她用生命守护战友;和平年代,她用医术呵护百姓。
![]()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朱德兰老人的住所,看到许多带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其中,一只褪色的行军包尤为惹人注目。那深蓝色的布料早已不复往昔的鲜亮光泽,而且边角处磨损得厉害;生锈的金属纽扣上,斑驳的痕迹纵横交错,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当年枪林弹雨中的历经。
老人轻轻打开行军包,只见几枚军功章被整齐地叠放在其中。尽管它们的表面早已被氧化,不再熠熠生辉,但那隐隐透出的光芒,依旧能映照出主人往昔的赫赫荣光。除此之外,包内还有许多信件,承载着那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珍贵回忆。
当谈及当下的生活时,朱德兰老人不禁感慨万千,眼中闪烁着泪光。她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不会有如今我这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