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亨,原名郭水科,1896年10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高台县南华乡明水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家中仅有半亩薄田、两间土坯房,父母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常常食不果腹。
1907年,11岁的郭元亨因家中实在难以维持,被迫辍学,到本村地主李老财家放牧,每月仅能换取3斗粗粮补贴家用。
1911年,15岁的郭元亨因体力渐长,离开家乡,辗转于高台、临泽、酒泉等地,靠扛长工、打短工谋生。
1927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甘肃各地大规模抓壮丁,为躲避抓壮丁,他于8月12日深夜,带着仅有的一件棉袄、几升粮食,偷偷离开了家乡,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历经15天的跋涉,于8月27日抵达安西县踏实乡。在踏实乡,他找到当地农户王大户,以织布为生,每月能挣5块银元,本以为能暂时安稳,却没想到当地兵役征召同样严厉,国民党安西县政府每月都会派人到各村抓壮丁。1927年12月5日,王大户家被兵役人员搜查,郭元亨侥幸逃脱,被迫深入祁连山区,沿着踏实河上游的峡谷一路前行。
当时的祁连山区正值寒冬,大雪封山,郭元亨衣衫单薄,粮食早已耗尽,走到踏实河上游的蘑菇台附近时,因饥寒交迫晕倒在雪地里。幸运的是,他被前往山区采药的万佛峡榆林窟主持马荣贵发现。马荣贵见他可怜,便将他带回榆林窟,悉心照料。在榆林窟休养的半个月里,郭元亨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也对这座藏于祁连山深处的石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27年12月20日,在马荣贵的提议下,郭元亨正式出家为僧,法号“元亨”,从此定居榆林窟,开启了他与这座石窟相伴一生的岁月。
1930年5月,马荣贵因常年操劳,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在病榻前,马荣贵将郭元亨叫到身边,从自己的禅房暗格里取出一尊象牙造像,郑重地托付给他:“这是榆林窟的镇窟之宝,是唐代从印度传入的,历经千年,无数人觊觎。我时日无多,你一定要妥善保管,绝不能让它落入坏人手中,要为国家和后人留下这份珍宝。”郭元亨含泪点头,承诺一定会守护好这尊造像。1930年6月10日,马荣贵病逝,郭元亨正式接任榆林窟主持,肩负起守护石窟、保管文物的重任。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从甘肃靖远渡过黄河,开始西进,计划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建立抗日根据地。但在西进过程中,西路军遭到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队的疯狂围剿,损失惨重。1937年3月,西路军左支队千余人在代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的带领下,突破马步芳部队的包围,取道祁连山腹地,计划经安西县蘑菇台地区西进新疆,寻求支援。
1937年3月12日,西路军左支队抵达万佛峡榆林窟附近的蘑菇台,程世才代军长得知榆林窟有主持,便亲自带领几名士兵前往榆林窟,希望能向僧人求助,获取一些粮食和药品。
程世才向郭元亨表明了红军的身份和处境。郭元亨虽身处偏远山区,但也听闻过红军的事迹,当即决定伸出援手。当天下午,郭元亨便召集榆林窟的其他3名僧人,一起清点窟内的粮食和物资。将自己储存的小麦、面粉、黄米等连同自己平时骑的一匹枣红马一并交给程世才。
程世才深受感动,当即写下一张欠条,交给郭元亨,承诺等革命胜利后,一定会派人前来偿还。1937年3月15日,西路军左支队休整3天后,带着郭元亨提供的物资,继续向西进发。
红军离开后,郭元亨支援红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民党马步芳部队耳中。1937年3月20日,马步芳的骑兵第二旅旅长马忠义,带领200余名士兵,气势汹汹地赶到榆林窟,将郭元亨抓捕,乘机勒索了3两6钱黄金、100块银元,才勉强放过他。
幸运的是在被抓捕前,他将象牙造像藏在了榆林窟第3窟的壁画后面,挖了一个暗格,并未被马家军发现。
象牙造像作为榆林窟的镇窟之宝,自唐代传入后,便一直被历代主持秘密保管,从未对外公开,却始终难逃各方势力的觊觎。
1940年5月,军阀马步康(马步芳的堂弟)听闻万佛峡榆林窟藏有一尊稀世象牙造像,便一心想要将其据为己有。5月10日,马步康派遣50余名士兵,从安西县城出发,前往榆林窟,以“巡查文物”为名,实则是为了抢掠象牙造像。士兵们抵达榆林窟后,便将郭元亨包围,要求他交出象牙造像。郭元亨谎称“窟内并无象牙造像,只有普通的佛像和壁画”,拒绝交出造像。
马步康的士兵见郭元亨不配合,便对他严刑逼供,将他吊在房梁上,用烙铁烫他的身体,还用冷水泼醒昏迷的他,逼迫他说出造像的下落。郭元亨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关于造像的信息。
士兵们在榆林窟内搜查了3天3夜,翻遍了所有洞窟和禅房,甚至破坏了部分壁画和彩塑,却始终没有找到象牙造像。5月13日,马步康的士兵因迟迟找不到造像,又担心遭到其他势力的袭击,只好悻悻离去。郭元亨被救下来时,已经奄奄一息,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才逐渐恢复。
1941年4月5日,著名画家张大千带领弟子前往万佛峡榆林窟,计划临摹洞内的壁画。在临摹壁画的过程中,张大千曾多次向郭元亨打听象牙造像的情况,说道:“元亨师傅,我听闻贵窟藏有一尊唐代象牙造像,我对古代佛教艺术十分痴迷,能否让我一睹真容,也好为我的临摹提供参考?”郭元亨认为如果造像的消息传开,难免会引来更多势力的觊觎,甚至可能被走私到国外。因此,他始终以“从未听闻有此造像”为由,拒绝了张大千的请求。张大千见郭元亨态度坚决,便不再追问。
1947年8月,安西县参议长刘永宽,为了讨好国民党高层,也企图获取象牙造像,计划将造像作为礼物送给国民党甘肃省主席。8月15日,刘永宽暗中派人前往榆林窟,威胁郭元亨,要求他在3天内交出象牙造像,否则就将他抓捕入狱,以“通匪”的罪名处死。
郭元亨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他知道刘永宽在安西县城势力庞大,硬抗肯定不行。于是,他动用自己平时积攒的20块银元,找到了安西县文化馆的李干事(李干事曾多次到榆林窟考察文物,与郭元亨相识),希望李干事能帮忙周旋。李干事敬佩郭元亨的护宝行为,便答应帮忙。在李干事的斡旋下,刘永宽最终放弃了抓捕郭元亨、抢掠造像的计划,郭元亨再次化解了危机。
![]()
这尊被郭元亨拼死守护的象牙造像,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它由一块完整的象牙雕刻而成,外形似手掌,高15.9厘米,上宽11.4厘米,中宽15.7厘米,下宽14.8厘米,合厚3.5厘米。造像主体为骑象普贤菩萨,菩萨祖胸赤足,卷发如波,面容慈祥,手捧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宝塔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菩萨所骑的大象,体型健壮,神态温顺,四肢站立,身上装饰着华丽的鞍具。更为精妙的是,将造像分开观察,内部刻有365个佛祖经变图,每个经变图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涵盖了佛教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
经文物专家考证,这尊造像源自唐代,是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唐代雕刻艺术融合的产物,见证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今,这尊象牙造像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1950年3月10日,郭元亨主动联系安西县人民政府,提出要将象牙造像献给国家。安西县县长王震寰得知消息后,十分重视,于3月15日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前往榆林窟,接收了这尊象牙造像。郭元亨在交接造像时,说道:“这尊造像历经千年,是国家的珍宝,如今新中国成立了,我将它献给国家,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也希望国家能好好保护它。”
1950年5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为表彰郭元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向他颁发了嘉奖令,并奖励他人民币100万元(旧币,约合新币100元)。郭元亨将奖励的钱全部捐给了榆林窟,用于洞窟的维护和修缮。
1951年1月,郭元亨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文物保管员,专门负责榆林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1954年7月,他当选为安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1月,他当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省人大会议上,他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立法、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的提案,为甘肃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1957年3月,他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政协的各项活动,为甘肃省的文化事业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1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和装甲兵副司令员程世才(当年西路军左支队代军长),特意致信安西县人民委员会,信中深情回忆了1937年郭元亨支援红军的事迹,赞扬他“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支援红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为可贵”,并向郭元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1970年,郭元亨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文物保管员,但他依然居住在榆林窟附近的僧房里,经常到石窟内查看文物的情况,为前来考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1975年,郭元亨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身体越来越虚弱。1976年7月18日,郭元亨在榆林窟的僧房里安然离世,享年80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