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一个教书先生说起。
一个本来在大学里摆弄书本的美国人,怎么就跑来中国天上开着飞机扔炸弹了呢?
这听起来不合常理,可是在1942年的中国,这事儿不仅发生了,还关系到一条江,一座桥,和一个国家的命脉。
1942年5月,云南西边,怒江上头那座叫惠通桥的铁索桥,是当时中国和外面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
桥这边是中国,桥那边是缅甸。
![]()
日本人跟疯了似的,坦克车队黑压压一片就往桥头冲,眼瞅着就要过江了。
一旦过去,中国的抗战物资就全断了。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响起了不一样的引擎声,几架机头画着鲨鱼大嘴的P-40战斗机,跟老鹰见了兔子一样扎了下来。
其中一架飞机里坐着的,是迈克尔·杜里斯。
他以前的身份,是福州英华中学的英语老师,学生们都叫他穆蔼仁。
![]()
可现在,他眼睛里盯着的不是学生的作业本,是底下日本人的油罐车。
他没多想,手一按,几颗燃烧弹就下去了。
底下轰的一声,火光冲天,日本人的坦克、汽车全陷在火里头了。
这一炸,硬是把日本人挡在了怒江对面一个多星期,给中国军队喘了口大气。
这不单单是一次战斗,这是穆蔼仁三年前,欠下的一笔“债”。
![]()
时间往前倒回三年,1939年的福州。
那会儿的穆蔼仁,是个纯粹的学者,刚从日本过来,对中国的一切都好奇。
他喜欢福州湿润的空气,喜欢在三坊七巷里溜达,更喜欢他教的那帮活泼的学生。
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穆蔼仁,“和蔼仁义”的意思,人如其名。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日本人的飞机就来了。
![]()
刺耳的警报一响,整个福州城就乱了套。
穆蔼仁不止一次亲眼看见,刚才还热闹的街市,一转眼就成了废墟。
他一次次把学生们往防空洞里推,自己却总落在最后。
他看见过孩子在妈妈怀里没了呼吸,也听见过断壁残垣下传来的呻吟。
一个拿粉笔的手,第一次攥成了拳头。
![]()
书本里的道理再大,也大不过眼前的生死。
他心里的那股温和劲儿,就这么被炸弹的硝烟给烧没了,剩下的全是火。
1941年,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穆蔼仁必须回国。
在福州码头上,学生们围着他,一个个眼圈都红了。
他看着这些年轻又带点惊恐的脸,拍着胸脯说了一句:“我一定会回来!”
![]()
这话当时听着像句客套的安慰,可穆蔼仁是当真了。
回到美国,珍珠港事件一爆发,他听说陈纳德将军要组建一支志愿航空队去帮中国,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家人不理解,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去开什么飞机?
可穆蔼仁心里清楚,他不是去打仗,他是去“还债”,还他亲口对福州学生许下的那个诺言。
所以,1942年,他回来了。
![]()
身份从穆老师,变成了杜里斯中尉。
他的战场,从福州的教室,换成了整个中国的天空。
他跟战友们在中国天上,跟日本人玩了命地干。
昆明、长沙、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哪儿有鬼子的飞机,哪儿就有他们的鲨鱼嘴。
仗打完了,穆蔼仁对中国的感情却没完。
![]()
他甚至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福州,在鼓岭山上买了栋别墅,盘算着就在这儿养老了。
后来因为时局变化,一家人还是回了美国,但他把在中国的所有东西,照片、信件、甚至是一块小石头,都小心地装箱带走。
这些东西,成了他儿子穆彼得童年里最常听的故事。
2005年,老兵穆蔼仁在美国去世了。
临走前,他留下遗嘱,要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带回中国,撒进福州的闽江。
![]()
当骨灰顺着江水流淌时,这个美国人,用最中国的方式,回到了他年轻时许下诺言的地方。
父亲的故事,在儿子穆彼得心里扎了根。
穆彼得1948年出生在福州,虽然长在美国,但骨子里总觉得自己跟那个遥远的国家有关系。
他大学主修中文,成了个“中国通”。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正热闹,穆彼得做了一个让所有朋友都瞪大眼睛的决定:带着全家搬到中国去。
![]()
他带着妻子穆言灵和两个女儿,8岁的穆爱华和7岁的穆爱中,从美国飞到了南京。
那时候的南京,跟现在可不一样,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外国面孔更是稀罕。
两个美国小姑娘,一头金发,走在路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她们没上国际学校,直接进了南京本地的小学,跟中国孩子一起背九九乘法表,一起戴红领巾。
对两个女孩来说,她们的童年不是汉堡和橄榄球,是南京路边的梧桐树,是小红花艺术团练功房里的汗水,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
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说话的口音,都跟身边的中国朋友没什么两样。
1995年,穆彼得一家搬到了北京。
姐妹俩因为中文说得太地道,加上能歌善舞,很快就被中央电视台看中了。
导演一听她们的故事,特地给她们正式取名:穆爱中、穆爱华,爱慕中华。
那一年,她们在央视的晚会上唱了一首《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全国人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对长着洋面孔、说话一股京片子味儿的姐妹花。
![]()
后来,妹妹穆爱华在《正大综艺》里当“茶博士”,更是火得一塌糊涂。
总有人好奇地问她,你到底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她打了个挺有意思的比方:“我就像一个白水煮鸡蛋,虽然我的壳是白的,但我的心是黄的。”
这句“白皮黄心”的自我介绍,比任何解释都来得实在。
血统是天生的,但一个人心里归属哪儿,是由他成长的土地和情感决定的。
![]()
她们的成长,就像是爷爷穆蔼仁当年种下的那颗种子,隔了两代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出了花。
2016年,穆彼得夫妇年纪大了,带着女儿们回到了美国。
但这份缘分没断。
穆爱华的社交媒体上,还时常能看到她分享爷爷当年在飞虎队的老照片,给新一代的年轻人讲那段快被遗忘的故事。
从穆蔼仁在福州码头的一句承诺,到穆彼得拖家带口的回归,再到穆爱华姐妹俩在中国家喻户晓。
![]()
这个美国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就这样和中国缠绕了近一百年。
如今穆爱华还会在社交媒体上,用流利的中文分享她爷爷的老照片。
照片上,那个叫迈克尔·杜里斯的年轻人,靠在他的P-40战斗机旁,笑得一脸灿烂。
参考资料:
新华社. (2015年9月1日). 专访“飞虎队”成员杜立德外孙女: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美中情谊.
![]()
《东南快报》. (2005年10月28日). 飞虎队老兵穆蔼仁骨灰撒闽江.
Ford, Daniel. (2016). Flying Tigers: Claire Chennault and the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Warbird Books.
CCTV《国家记忆》栏目. 飞虎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