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合力避免未成年人误入“医美陷阱”》一文指出,随着医美行业快速发展,一些不良商家和机构利用消费者渴望迅速变美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发布医美广告、非法行医等手段牟取暴利,甚或有机构鼓吹“白幼瘦”等畸形的审美观,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乃至经济损失。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为追求“高颜值”,盲目冲动整容,往往造成终身遗憾。
此前,新华社有报道,“凭学生证做双眼皮,享八折优惠”“准大学生隆鼻,按高考成绩1分=1元减免费用”“这个夏天,送自己一次医美是最好的毕业礼”……每到暑期,针对青少年的医疗美容揽客广告,总是会充斥线上线下。
近年来,我国医美市场发展迅猛,且“医美热”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潜滋暗长。有些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也加入整容行列,对玻尿酸、肉毒素、美白针等医美产品如数家珍。据医生介绍,前来咨询的求美者最小的才11岁。这股“低龄医美热”值得警惕,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偏离,还可能引发更多潜在风险。
造成“低龄医美热”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诸如家庭教育与审美引导的缺失,明星偶像带来的“榜样”效应,信息茧房与算法推送,等等。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无良商家受利益驱动进行诱导营销,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商业化运作,制造“医美陷阱”,用各种套路一步步诱导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先是贩卖“焦虑”。有的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平台、网络空间,宣扬“白幼瘦”“A4腰”“精灵耳”“锁骨放硬币”等畸形审美标准,刻意制造和贩卖容貌焦虑,让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对自身相貌、身材等产生怀疑和不自信,寻找和担忧身上并不存在的各种“瑕疵”。
接着鼓吹“美丽”。从“开学变校花”,到“最好的礼物赠予自己”,再到“年龄越小恢复越好”的承诺,一些医美机构利用未成年人价值观、判断力尚未成熟这一点,通过各种话术鼓动未成年人“为美丽买单”。
然后打消“顾虑”。一些医美机构打着“轻医美”的幌子,弱化手术风险,无视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在风险等级和监管要求上的根本差异,违规开展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疗美容项目,而对未成年人骨骼尚未定型,医疗美容可能干扰自然发育、造成健康伤害等风险,避而不谈。
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不可否认,医疗美容对于因先天缺陷或后天损伤导致容貌或功能受损的患者,能起到身心双重疗愈的效果。但是,若仅仅为了“变美”,对未成年人滥施医疗美容,并不可取。从生理学角度看,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没有成熟,骨骼、软组织等都在不断生长变化,过早进行整形手术,容易出现效果与预期不一样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看,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一旦手术未达到预期效果,很容易造成心理创伤;从社会学角度看,单一化、扁平化的审美标准会引发青少年容貌焦虑和内卷,而标准化、批量化的医美“套餐”,更会导致整个社会审美趣味呈现同质化趋势,不利于构建健康的审美文化。
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健康审美观念、避免未成年人误入“医美陷阱”,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须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审美观念,关注他们的社交圈子,及时洞察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倾向,助其抵御各种医美陷阱,接纳并欣赏真实的自己,建立强大而丰盈的内心。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要强化学生价值观引领,进一步发挥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作用,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基于内在品格的自信。社会层面应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跨部门监管机制,严把行业准入关,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对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医美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积极净化网络空间,严查严管夸大医美效果、制造容貌焦虑等行为,合力构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护网。
追求美本没有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健康、自然才是美丽的真实形态。那些自己眼中的“小瑕疵”,恰恰是生命带给我们的珍贵印记。与其试图改变外表,不如充盈内心,做一个自信自爱而又与众不同的自己。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王卓怡 曲统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