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洪武十二年的秋天,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走在安徽凤阳的田埂上。
他停在一位老农面前,笑着问道:"老人家,知道我是谁吗?"
老农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忽然变得明亮起来。
他放下手中的锄头,嘴角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
这个看似平常的问答,却让这个中年人的脸色瞬间变了。
那五个字,如同惊雷一般,让他差点站不稳脚跟...
01
洪武十二年九月,紫禁城里的桂花开得正盛。
朱元璋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满树金黄。宫女们在院子里忙碌着,扫落叶,浇花草,一切都井井有条。可他总觉得少了什么。
![]()
"万岁爷,该用午膳了。"太监李德在门外轻声提醒。
"不用了。"朱元璋头也不回,"让厨房撤了吧。"
李德愣了一下,但还是应了声是。朱元璋最近总是这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连朝政都有些心不在焉。
夜深了,朱元璋还是睡不着。他披上外衣,在宫里转悠。路过御花园时,看见几个宫女在月光下聊天。
"听说皇上又没吃晚饭。"
"是啊,这都几天了。"
"会不会是想家了?"
想家?朱元璋停下脚步。是啊,多少年没回过老家了?自从当了皇帝,凤阳就成了一个遥远的名字。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心不在焉地听着大臣们汇报政务。户部尚书说今年收成不错,兵部尚书说边境太平,吏部尚书说官员考核顺利。一切都很好,可他就是觉得烦。
"退朝。"朱元璋突然站起身。
大臣们面面相觑,今天的朝会才进行了一半。但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谁也不敢多问。
回到御书房,朱元璋叫来了李德。
"你去准备几套平民的衣服,要粗布的那种。"
李德吓了一跳:"万岁爷,您这是要?"
"少问多做。"朱元璋摆摆手,"另外,让王承恩和张安准备一下,明天跟朕出宫。"
李德想劝几句,但看朱元璋的表情,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三天后的清晨,三个衣着朴素的农民模样的人从紫禁城的侧门悄悄走出。朱元璋换上了粗布衣衫,头上戴着破旧的毡帽,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庄稼汉。
王承恩和张安也都换了装,但还是有些不自在。毕竟在宫里待久了,突然要扮农民,总觉得浑身不对劲。
"记住,出了京城,朕就是老朱,你们就是我的伙计。"朱元璋一边走一边叮嘱,"别露了马脚。"
"是,老朱......"王承恩差点咬到舌头。叫皇帝老朱,这在宫里是要掉脑袋的。
朱元璋笑了:"慢慢习惯就好。"
他们雇了一辆牛车,慢悠悠地往南走。朱元璋坐在车上,看着路边的田野和村庄,久违的轻松感涌上心头。
牛车走得很慢,但朱元璋一点也不急。他有的是时间,而且这样正好可以仔细观察民情。
路过一个集市,朱元璋让车夫停下。他们下车在集市里转悠,朱元璋听着小贩们的叫卖声,看着百姓们讨价还价,感觉很新鲜。
"大哥,来碗热汤面吧!"一个面摊老板招呼他们。
朱元璋点点头,三个人围坐在小桌旁。面条很香,虽然简单,但比宫里的山珍海味更有味道。
"听说咱们皇帝还不错,至少比前朝强多了。"邻桌的一个商贩说道。
"那是当然,朱皇帝是咱们穷苦人出身,知道咱们的苦。"面摊老板接话,"不过听说脾气挺大的,动不动就杀人。"
朱元璋默默听着,没有接话。王承恩和张安有些紧张,但朱元璋示意他们别多事。
02
走了十来天,他们终于到了安徽境内。朱元璋看着熟悉的山川河流,记忆慢慢被唤醒。
"前面就是凤阳了。"朱元璋指着远处的山峦,语气里有些激动。
又走了一天,他们进了凤阳城。城墙还是那道城墙,但明显修缮过。街道比以前宽了,房屋也比以前整齐了。
朱元璋在街上慢慢走着,每一条巷子都让他想起童年的回忆。这里是他曾经要过饭的地方,那里是他小时候和伙伴们玩耍的地方。
"老朱,咱们找个客栈住下吧。"王承恩提醒道。
朱元璋点点头。他们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客栈,要了三间房。
晚上,朱元璋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听着外面的虫鸣声。这和宫里的寂静完全不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就出了客栈,在城里到处转悠。他想找找儿时的玩伴,看看还有没有人认识他。
在一个茶摊上,他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看起来和他差不多大,正在慢悠悠地喝茶。
"老兄,看着面生啊。"老头主动搭话。
"是啊,我是从外地来的。"朱元璋坐下,"您是本地人?"
"那当然,我在这儿住了六十多年了。"老头很健谈,"你是来做买卖的?"
"不是,就是到处走走看看。"朱元璋叫了一壶茶,"听说这里出了个皇帝?"
老头眼睛一亮:"对啊!朱元璋,就是咱们凤阳人!以前叫朱重八,家里穷得叮当响,还当过和尚呢。"
朱元璋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那您见过他吗?"
"见过见过,小时候经常在一块玩。"老头得意地说,"那时候谁能想到他能当皇帝啊。"
朱元璋仔细看了看老头,但实在想不起来是谁。毕竟过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变化很大。
在城里转了几天,朱元璋决定到乡下看看。他让王承恩和张安在客栈等着,自己一个人往村里走。
秋天的田野很美,金黄的稻子已经收割完了,农民们在田里忙着种冬小麦。朱元璋走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村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的情景。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个老农在田里刨红薯。老农大概六十多岁,头发花白,但身子骨还算硬朗。
![]()
"老人家,还在地里忙活呢?"朱元璋走过去打招呼。
老农抬起头,用袖子擦了擦汗:"是啊,趁着天气好,把这些红薯都挖出来。"
朱元璋看了看满地的红薯,个头都不小:"今年收成不错啊。"
"还行吧,老天爷赏脸,没遇上灾年。"老农直起腰,"你是哪里来的?"
"从北边来的,到处走走看看。"朱元璋随口说道,然后蹲下身帮着拾红薯。
老农有些惊讶:"客人不用帮忙,坐下歇歇就行。"
"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朱元璋继续干活,"您在这里种了多少年地了?"
"从小就在这儿,六十多年了吧。"老农很健谈,"以前日子苦啊,经常吃不饱肚子。现在好多了,至少不用饿肚子。"
朱元璋一边拾红薯一边听老农讲话。老农说话很朴实,没有什么修饰,但听起来很真实。
"听说咱们这里出了个皇帝?"朱元璋试探着问。
"可不是嘛!"老农来了精神,"朱重八,就是现在的朱皇帝。以前我还见过他呢,那时候他经常到这一带放牛。"
朱元璋的手停了一下:"您还记得他长什么样?"
"当然记得,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小时候的模样还是能想起来的。"老农说,"个子不高,但很机灵,眼睛特别亮。"
03
干了一会儿活,老农邀请朱元璋到他家里坐坐。
老农的家很简陋,就是普通的农家院落。但收拾得很干净,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树下堆着刚收的玉米。
"家里简陋,别嫌弃。"老农把朱元璋让进屋里。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几件旧家具,墙上贴着年画。老农的老伴正在灶台边忙活,看见有客人来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
"老头子,客人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老婆子有些埋怨。
"临时遇到的,来来来,给客人倒茶。"老农招呼着。
老婆子给朱元璋倒了一碗茶水,然后又去忙活去了。朱元璋喝着粗茶,感觉比宫里的好茶还要甘甜。
"您刚才说见过朱皇帝,那时候他经常到这里来?"朱元璋继续刚才的话题。
"是啊,他家原来就在附近的村子里。"老农回忆着,"后来家里没人了,他就去当和尚了。再后来听说跟着人造反去了,谁想到最后还真当了皇帝。"
朱元璋点点头:"现在的皇帝怎么样?"
"还不错吧,至少比元朝强多了。"老农想了想,"就是听说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杀人。不过咱们老百姓也碰不到皇帝,只要日子过得下去就行。"
"那您觉得他还记得这些老乡亲吗?"朱元璋问。
老农摇摇头:"哪能呢?当了皇帝,住在紫禁城里,哪还记得咱们这些泥腿子。再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见面估计也认不出来了。"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老农的话很朴实,但也很现实。是啊,当了皇帝这么多年,他确实和这些乡亲们距离很远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要是真的回来了,我还是能认出来的。"老农突然说道。
朱元璋心里一动:"为什么?"
"因为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老农的眼神变得深远,"一个人的神情,说话的样子,这些都不会变。就算老了,变化再大,总有些东西是改不了的。"
就在这时,老婆子端着一盘红薯走了进来:"来来来,尝尝咱们自己种的红薯,特别甜。"
朱元璋接过一块红薯,咬了一口。确实很甜,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香味。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偷红薯吃的情景。
"好吃吧?"老农笑着问,"这种红薯是老品种,现在很少有人种了。"
朱元璋点点头,继续吃着红薯。老农夫妇俩看着他吃得香甜,也很高兴。
吃完红薯,朱元璋准备告辞。老农非要送他一袋红薯,说是让他路上吃。朱元璋推辞了几次,最后还是收下了。
走到院门口,朱元璋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着老农。老农也在看着他,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老人家,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朱元璋犹豫了一下,"您知道我是谁吗?"
老农愣了一下,然后仔细打量着朱元璋。朱元璋的心跳开始加速,他不知道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但话已经说出口了。
老农看了很久,那双原本浑浊的眼睛忽然变得明亮起来。他的嘴角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然后放下手中的活计。
老农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