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第八届进博会,AI无疑是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席卷全球、势不可挡的AI浪潮,也让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本届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融合AI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聚焦“AI+医疗健康”的前沿对话与思想碰撞,让人应接不暇。
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消费领域,AI又将带来哪些革命性的改变?
11月7日,在健康消费领域领导者拜耳的进博展台,一场主题为“未来已来:AI赋能自我健康管理”,汇聚行业上下游的产学研跨界联动,勾勒出用AI解决消费者健康痛点、驱动健康产业升级的未来图景。
从AI赋能健康需求识别、产品研发、产业升级等维度,各界大咖全方位分享了所在领域的洞察和实践。而作为AI技术在健康消费领域应用的积极践行者,拜耳健康消费品还现场官宣与上海天鹜科技携手,进一步加深AI技术在科研探索、新品研发及应用转化领域的合作。
![]()
拜耳健康消费品与上海天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研发负责人李晓萌透露,与天鹜科技合作的两个研发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已经实现科研突破,双方正在探讨产业化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教授同时也是上海天鹜科技的首席科学家,他把AI带来的技术革新形容为“突破科学边界”。随着基于AI的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转化落地的链条持续打通,突破科学边界的AI能力,又将如何使健康产业突破想象边界?不妨拭目以待。
需求和产品的精准匹配
与聚焦疾病诊疗的医疗消费不同,健康消费着眼于更广泛的健康管理场景,覆盖生命全周期,更重要的是,产品的选择、购买和使用,主要由消费者自己决策。
其中最大的痛点在于,普通消费者如何精准识别自身的健康需求,并且选择适合的产品(如OTC药物和保健品),避免陷入盲目消费和忽视健康需求的两个极端。
随着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不断提升,上述需求痛点正在凸显。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最新洞察报告《“脆皮” 潮下的健康突围:ACE止脆方案》显示,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认知正从“模糊体感”向“精准归因”升级,64%的受访者表示会仔细感受和搜索具体症状,70%的受访者在身体不适时会上网搜索症状类型与可能原因。在选择产品时,也会更留意成分、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使用剂量等信息。
而在确认需求和选择产品的过程中,AI也正在超越传统搜索引擎,成为赋能消费者的重要工具。
![]()
“未来已来:AI赋能自我健康管理”主题圆桌论坛
本草资本合伙人汪晓燕博士进一步指出,普通消费者不像专业医生,“大部分的时候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准确了解身体状况,决定是去医院还是自己购药服用,仅凭自我感觉还不够。她认为,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硬件产品(如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作为人体的“传感器”,帮助消费者尽早发现健康风险,更及时准确地采取干预措施。
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适合的产品之间,也需要更精准的链接。
“我们希望利用AI去帮助用户,实现服务可及、知识可及与成本可控。”京东健康数字营销负责人范静以京东健康的实践为例,分享了AI如何赋能B、C两端。范静介绍,京东健康通过一系列AI数字角色(如医生、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
研发生产效能的“火箭助推”
在健康消费的产业链条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永远是不断创新的产品。AI如何赋能医药保健产品研发,特别是对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做出响应?
2024年,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提出了AI发展的五阶段论:第一阶段,自然语言对话;第二阶段,基本推理;第三阶段,自主执行任务的智能体;第四阶段,协助发明创新;第五阶段,管理协调复杂任务。
洪亮指出,目前的AI正处于由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飞速发展的时期,在生物医药研发中已经显示出巨大潜力。比如,一家AI制药企业运用强化学习来设计一款小分子创新药,从3万个潜在分子中筛选出几十个做实验,得到6个具有良好细胞活性的分子,其中1个已经推进到临床II期,整个临床前的研发只用了20个月。而在过去,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四到五年。
![]()
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教授
AI对研发效率的提升,洪亮深有体会。“我们在实验室做蛋白质的纯化、表达、培养、破碎、功能检测,过去一个博士一天能做七八个,现在用机器,100个样本一天就出来了,而且是7天24小时不间断。”
洪亮还提到,天鹜科技基于150亿条蛋白质序列和65亿个功能标签的蛋白质序列数据集,已经开发出一款蛋白质设计通用大模型,可将蛋白质性质的优化时长从过去的 2~5 年缩短至2~6 个月。“告诉它要做什么蛋白质,AI就帮你设计出来。过去两年,我们已经和30多家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其中十几个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
这或许就是洪亮所说的“突破科技边界”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内涵。借助AI,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研发效率,还有望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编辑,从而实现特定的产品功能。
而在生物制造领域,AI也是大有可为。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庄英萍教授一直从事细胞大规模培养,从利用微生物制造抗生素,到利用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生物制药领域最常用的工程细胞株)生产抗体,都是她的研究领域。庄英萍指出,细胞培养过程中,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取样,经常面临的困扰是“不知道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目前借助传感器,可以对pH值(酸碱度)、溶氧、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运用更先进的传感器,还可以实时检测细胞代谢底物和中间代谢产物,AI基于丰富的监测数据作出智能决策,从而更好地实现过程调控。相比从前依靠工艺员的经验判断,称得上是质的飞跃。
期待颠覆性产品的落地
“今天我们看到AI的能力已经突破想象,能够做出以往我们根本不敢想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地。”作为投资人,汪晓燕可能已经对各种创新故事都见惯不惊,她更看重的,是能够变成工业产品的颠覆性创新。
汪晓燕表示,先用能马上被验证的项目,让市场看到并相信AI的能力,“才能把AI养活,进而去开展周期更长的项目。”
从实验室里的成果到最终进入市场的产品,除了资本的支持,还离不开产业的实践。
比如刚刚与天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的拜耳健康消费品,就正在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研发新引擎,以前瞻性布局引领行业创新。
除了推动AI赋能消费者健康管理创新产品的研发,在消费者服务端,拜耳也正积极推进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让AI成为消费者日常健康管理顾问,从而实现对健康需求的高效响应,助力消费者更便捷、更科学地进行健康管理。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强调,谈产学研合作,最终都要归结到一点——终端消费者。“当前整个产业面临的问题是,消费者的选择差异化并不明显,而个性化选择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整个大健康产业链要准确响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前提还是对需求的精准识别。正如庄英萍希望借助更多更好的传感器来监测生物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从而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撑,何勇也希望增强消费者对自身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能力,从而更及时准确地把握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
“背后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也包括隐私、伦理以及法规等层面问题。”何勇说。
对于AI应用,何勇坦言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拜耳的核心认知已明确:AI的价值首先在于深化对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的理解。AI并非孤立工具,而是要以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前提,若底层数据标签模糊、颗粒度不足,其智能化优势反而会成倍放大瑕疵。因此,拜耳当前更注重夯实企业数据体系,例如规范数据标准、优化标签体系,为后续AI在研发筛选、运营效率提升等场景的应用打好基础。
除了产品技术的突破,政策法规方面的突破也是产业创新升级的必备条件。在何勇看来,随着数字化和AI技术不断发展,健康消费领域的产品外延也将变得非常广泛。“未来产品的交付形式可能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具体会以什么形态出现,我们今天还无法想象,但这正是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