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工程师团队最近亮出的一款新发明,直接给心梗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这款能贴在心脏表面的柔性贴片,能按时间节点释放不同药物,动物实验里让受损心肌减少了不少,心功能也明显改善。
心梗一直是全球健康的大麻烦,很多人心梗后就算熬过急性期,心脏功能也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
之前的治疗手段,要么是搭桥手术改善血流,要么是一次性注射药物,根本没法跟上心脏修复的节奏。
如此看来,心梗治疗的核心难题,早就不是能不能救急,而是能不能精准修复受损组织。
三个阶段精准对接修复节奏
本来想简单说说这个贴片的原理,但后来发现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
MIT团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IMED系统,本质就是个能定时送药的“智能载体”。
心梗后的心脏修复是有规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助力”。
急性期得先保护心肌细胞,恢复期要促进血管生长,后期还得防止组织过度纤维化。
这个贴片刚好踩中了每个阶段的需求,用三种降解速度不同的微粒装着药物,嵌入到水凝胶里,三种药物各司其职。
![]()
第一阶段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在心梗后立刻保护细胞。
第二阶段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专门负责促进新血管生成。
第三阶段的GW788388,主要是抑制过度胶原沉积,避免心包粘连。
这种精准对接身体修复节奏的设计,比盲目给药科学多了。
![]()
水凝胶的材质也很有讲究,用了藻酸盐和PEGDA两种生物相容性材料。
贴片只有几毫米大小,柔韧性特别好,贴在心脏上就像一层隐形眼镜,完全不影响心脏跳动。
研究人员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分子量,精准控制了每种药物的释放时间,不得不说,这种细节上的把控,才是技术突破的关键。
![]()
动物实验数据亮眼,临床转化潜力拉满
这款贴片的效果,可不是纸上谈兵 ,研究团队做了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都很让人惊喜。
在人体干细胞来源的心脏组织模型里,贴片让细胞存活率比缺氧环境下提高了不少。
在大鼠心梗模型里,效果更明显。
![]()
植入贴片的大鼠,生存率比没治疗的提高了很多,心功能相关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也都有提升。
最关键的是,受损心肌的面积减少了一半,这个数据在同类研究里已经很突出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能减少69%的术后心包粘连。
这主要得益于第三阶段释放的药物,能调控TGF-β通路。
![]()
本来心脏修复初期需要胶原合成,但后期合成太多就会形成粘连,这个贴片刚好平衡了这一点。
很多心梗患者术后并发症就来自粘连,这个优势让它在临床应用上多了不少竞争力。
和之前的细胞治疗、外泌体贴片比起来,这个贴片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不用细胞。
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免疫排斥的风险,制造和储存也方便多了。
![]()
4℃环境下能保存一个月,药物活性和机械性能都能保持八成以上,完全有成为“即用型产品”的潜力。
医疗技术的突破,最终还是要落地到临床应用上。
MIT团队接下来计划做更贴近临床的实验,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大动物实验。
GW788388目前还只在动物实验中使用,后续还需要更多安全性验证。
![]()
心梗治疗一直面临着“救急容易修复难”的困境。
很多患者急性期得救了,但长期心功能不全的问题一直没法解决。
这个分阶段释药贴片,刚好击中了这个痛点。
它不用复杂的手术,能在搭桥手术中同步植入,后续还能重复给药,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
![]()
毫无疑问,这款贴片的出现,为心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不再是简单的“一次性治疗”,而是跟着身体修复节奏走的“精准干预”。
从技术原理到实验数据,都能看出它的潜力。
但临床转化之路从来都不简单,还需要经过更多验证和优化。
![]()
如此看来,未来心梗患者可能真的不用再担心术后心功能受损。
这个小小的柔性贴片,说不定会彻底改变心梗治疗的格局。
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解决之前解决不了的难题吗?期待这款贴片能早日完成临床转化,真正惠及全球数百万心梗患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