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丧葬礼仪历来被视作“人生最后一场体面”,特别是很多偏远的山区,现在多还是流行土葬!
而土葬不仅要请人来挖坑,还要请人抬棺材送老人上山,在我老家这边抬棺的也被称之为“轿夫”!
![]()
这也是出殡的时候,最核心的环节,不仅关乎逝者的“安宁”,更藏着先辈对生命、人情的敬畏,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不成文的规矩。
其中,也不是谁都可以去抬棺的,对抬棺过去是有很多要求的,其中就有“五类人不宜抬棺”的说法,在不少地区广为流传,背后既有现实考量,也有民俗信仰,值得细细说道,今天就来唠一唠。
第一类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在有些农村抬棺俗称“抬重”,棺木加上逝者遗体,再算上寿材本身的重量,少则数百斤,自然对体力要求极高。
而挑选轿夫,第一个就是要身强体壮力气大的,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骨骼、关节耐受力不足,强行抬棺容易受伤,这既是对老人身体的保护,也是晚辈“敬老”的体现。
此外,老辈人认为,老人年事已高,阳气渐弱,频繁接触丧葬事宜,可能影响自身运势,这一说法虽带点迷信色彩,却也藏着对长者的关怀。
![]()
毕竟,在很多山区,坟地都在很偏远的山区,对抬棺的人体力,耐力要求高,如果让老年人去,万一发生什么意外了,哪就麻烦了,也是很危险的!
第二类是未“脱五服”的亲属。
“五服”是古代亲属关系的等级划分,未脱五服意味着与逝者血缘关系较近。
老辈人认为,至亲之人对逝者情感深厚,抬棺时容易因悲伤过度分心,既可能出现意外,也难以保持棺木平稳,有失对逝者的尊重。
从现实角度看,让至亲抬棺,也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这类事多由血缘稍远的族人或乡邻承担,体现了“让至亲安心送葬”的人情考量。
第三类是未婚或刚结婚的年轻人。
未婚者被认为“阳气未足、心智未稳”,抬棺这种庄重且带有“阴气”的事,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姻缘与运势;
而刚结婚的新人,象征着“新婚之喜、添丁之望”,老辈人觉得丧葬事宜的“肃穆之气”与新婚的“喜庆之气”相冲,不利于新人婚后生活顺遂,这一讲究本质上是对年轻人的美好期许。
第四类是患病初愈者或胆子小的人。不管是患病者,还是大病初愈者,他们的身体都还很虚弱,难以承受抬棺的体力消耗,同时也担心“晦气”加重病情;
![]()
而胆子小的人,面对丧葬场景容易紧张慌乱,抬棺时若出现手抖、脚步不稳等情况,可能导致棺木倾斜甚至掉落,既是对逝者的不敬,也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这类人也会被排除在外。
第五类是与逝者生肖相克的人。
这一说法源于传统生肖文化,老辈人认为,生肖相克者抬棺,可能“冲撞”逝者,导致其无法安心离去,还可能给自身带来不好的影响。
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作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让逝者安息、生者平安”的愿望。
除了“五类人不宜抬棺”,抬棺还有不少细节讲究。比如抬棺人数多为8人、16人,俗称“八仙抬棺”“十六金刚抬棺”,人数需为双数,寓意“好事成双”,也能保证棺木平稳;抬棺前要举行“起灵”仪式,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告知天地与逝者“起程”;抬棺过程中,棺木必须保持平稳,不能倾斜、落地,若遇转弯、上坡,需由专人指挥,所有人步调一致,避免出现意外;
此外,抬棺者途中不宜说话、,更不能嬉笑怒骂的,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其实也是为了让大家集中注意力,确保行程顺利。
还有就是抬棺的时候,观察是不能落地的,这个规矩过去很多地方都有,也是非常忌讳的一条!所以大家抬棺的时候,如果自己抬不动了,可不能就不抬了,一般旁边会有替补人员,立即补上就好,千万不能就丢下了哦,那是非常危险的!
这些看似繁琐的抬棺规矩,并非单纯的封建迷信,而是先辈结合生活经验、人情伦理与精神信仰形成的民俗文化。
它既保障了丧葬仪式的庄重与安全,也传递着“敬老、重情、守礼”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规矩已逐渐简化,比如有些地方直接是用灵车把棺材拉倒祖坟,就连下葬都用了吊车,确实方便了很多!
不过,在一些偏远山区,还是流行传统的人力方式抬棺!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上也供大家参考,不同地方习俗不同,大家入乡随俗就好!你家乡又有哪些规矩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