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
邯郸市荀子中学语文老师 马建华
2003年,80岁的杨振宁先生回国定居并投身科研工作。彼时,一些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认为他不过是“回国养老”。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位世界级科学家的终身追求与价值。
2021年,杨振宁先生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人以狭隘的视角质疑他早年未回国以及晚年归国的选择。这种观点不仅片面,也忽略了历史背景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参与国防与工业建设的应用型科学家,如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他们在火箭、导弹、原子弹等关键领域立下赫赫功勋。而杨振宁先生所从事的高能物理与理论物理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在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下难以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在1905年就已提出,但其大规模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等,是数十年后才实现的。
此外,早年科学家回国不仅依靠个人意愿,也离不开国家在外交层面的不懈努力与战略安排。国家根据发展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人才回归。因此,杨振宁先生留在海外继续深耕理论物理,既符合国家当时的战略布局,也为他日后在更高层次上服务祖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远不止于诺贝尔奖。他所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杨-巴克斯特方程”,其学术价值甚至超越了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据统计,直接基于他的理论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7位,间接受到启发的更达十余人。
2003年回国后,杨振宁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持续投入科研与教育事业。他参与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推动中国理论物理学科发展。在国家科技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建议。例如,针对是否建造高能粒子对撞机的争论,他基于国情与科学发展规律提出反对意见,为国家避免了可能的方向性资源浪费。
他还凭借自身的学术声望与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海外杰出学者回国效力,如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的归来,极大促进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在个人捐赠方面,他慷慨捐出在美房产与积蓄,全部用于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建设。此外,他还感召多位华裔科学家及企业家支持国内教育事业,进一步拓展了科研资源的广度与深度。
即便高龄,杨振宁先生仍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物理课程,以其深厚的学养与感染力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他不仅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更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
当下的中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侧重应用技术,迈入需要在基础科学领域实现突破的新阶段。杨振宁先生在2003年回国,恰恰契合了国家发展的新需求。他在此后二十年间,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崇高的社会声望,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正如邓稼先先生曾在致杨振宁的信中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两位科学巨擘虽身处不同时空,却以不同方式践行着报效祖国的共同理想。
我们终将随时间逝去,但千百年后,杨振宁这个名字仍将熠熠生辉,与星辰同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