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许多居民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迎来了断水时刻。从午夜到凌晨五点,原本应是城市沉睡的时间,却因为自来水供应的大幅削减,演变成一场无声的恐慌。不少家庭在打开水龙头却只见涓滴细流时,才意识到他们正站在一场迫在眉睫的水危机边缘。
尽管伊朗能源部随后解释,这并非正式的水配给制度,只是在用水需求激增时采取的“压力管理”,但许多民众依然难以接受——毕竟,当水压降至几乎为零,生活的基本节奏便彻底被打乱。
![]()
德黑兰这座拥有近900万人口的庞大都市,正经历着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干旱。根据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支撑城市运转的五大水库中,有两个已接近干涸,水容量分别跌至1%和7%,唯一一个勉强维持在30%以上水位的也岌岌可危。官方警告称,如果降水持续不足、用水习惯不改,整个城市可能在几周后面临饮用水完全耗尽的绝境。能源部长阿巴斯·阿利阿巴迪一方面呼吁市民储备应急用水,另一方面也试图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强调这仅是“需求管理”的临时手段。然而,在民众眼中,这场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积累的系统性崩溃。
伊朗水利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德黑兰的水危机本质上是治理失灵的必然结果。多年来,政府一再忽视关于地下水资源枯竭与气候变化的预警,任由农业用水无序扩张、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滞后。他提出,拯救德黑兰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推广废水回收技术、推动公众节水意识改革,到彻底调整农业灌溉结构。然而,这些建议在过去多年中并未得到实质性的重视与投入。
![]()
干旱的范围远超德黑兰一城。气象数据显示,伊朗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20个连续超过六周未见有效降雨。环境专家用“水破产”一词形容当前伊朗的水资源状态——这意味着长期透支地下水、盲目修建水库而缺乏科学管理,已使国家的生态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在部分农村地区,因争夺水源而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在城市,中产家庭开始购买瓶装水用于日常饮用,而低收入群体则不得不面对更为艰难的选择。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责任归属的舆论风波在伊朗社交媒体上悄然蔓延。许多网民将矛头指向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及其领导下的政治体制,批评其“外交搞不好、经济搞不活,如今连水都供不上”。在部分民众看来,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入海外军事行动与地区代理人之争,却无力保障国内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不满。尤其是在联合国制裁可能重启的阴影下,伊朗经济本就面临外部压力与内部结构失衡的双重夹击,水危机的爆发无疑成为压垮民众信任的又一根稻草。
一些分析认为,伊朗当前面临的不仅是水资源危机,更是一场治理信任危机。当国家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区域代理人势力,试图维持其“输出革命”的外交战略时,国内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却被不断挤压。水利系统的老化、节水技术的滞后、农业用水效率的低下,都在无声地消耗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生态韧性。而普通民众在深夜面对干涸的水龙头时,很难不将眼前的困境与政府的选择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伊朗的水危机并非无解之题。从技术层面而言,通过推广滴灌技术减少农业浪费、建设现代化水处理设施、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开发非常规水资源等,都是被国际社会证明有效的路径。
然而,这些方案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科学的规划与坚定的政治执行力——而在当前伊朗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这些条件似乎愈发难以具备。一边是迫在眉睫的自然危机,一边是复杂缠结的政治经济困局,德黑兰的深夜限水或许只是这个国家更深层矛盾的一个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