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 “蛙跳”:女子从光滑巨石顶端下行,惊险一幕引热议
“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她每跳一下,我都怕她没踩稳……” 回忆起 11 月 12 日在浙江雁荡山景区看到的一幕,游客张先生仍心有余悸。当天,一名女子在未佩戴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登上景区内一处高约 20 米的光滑巨石顶部,随后以 “蛙跳” 姿势沿陡峭岩壁向下行进,全程被多名游客拍下,视频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热议,有人惊叹其 “勇气”,更多人则担忧这种行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
现场还原:20 米巨石上的惊险下行
雁荡山 “龙鼻洞” 附近的这处巨石,因形似卧虎,被游客称为 “卧虎石”,其顶部平坦开阔,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取景的热门地点,但岩壁却因长期风化和雨水冲刷,表面光滑且倾角接近 70 度,几乎无明显着力点,景区在巨石底部设置了 “禁止攀爬” 的警示牌。
根据张先生拍摄的视频,当天下午 3 时许,一名身着运动装、背着双肩包的女子,绕过警示牌,沿着巨石侧面一处狭窄石缝爬上顶端。“她爬上去的时候就很吃力,手脚并用,好几次差点打滑。” 张先生说,当时有游客提醒她 “上面危险,赶紧下来”,但女子并未回应,反而在顶端停留片刻,似乎在观察下行路线。
令人意外的是,女子并未选择原路返回,而是转向岩壁更陡峭的一侧,双腿弯曲、身体前倾,以类似 “蛙跳” 的姿势向下跳跃。视频中可见,她每跳跃一次,都需精准踩在岩壁上仅有的几处凸起处,双脚落地时身体剧烈晃动,双手则慌乱地在岩壁上摸索支撑点。“最危险的是中间那段,大概离地面 10 米的位置,她脚下一滑,整个人向外侧倾斜,还好及时抓住了一块凸起的岩石,才没掉下去。” 张先生的声音在视频中带着明显的紧张,周围游客的惊呼声也清晰可闻。
整个下行过程持续约 5 分钟,当女子最终落地时,双腿发软地蹲在地上,缓了近半分钟才起身。面对围上来的游客质疑,她只说了句 “没事,我经常这么爬”,便背着包匆匆离开。这段时长 1 分 23 秒的视频,截至 11 月 13 日中午,在某社交平台的播放量已突破 500 万,评论超过 3 万条。
专家解读:光滑岩壁 “蛙跳”,死亡率极高
“这种行为完全是在拿生命赌运气。” 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20 年的王工程师,在看过视频后直言,该巨石岩壁属于流纹岩,表面因风化形成了一层致密的 “风化壳”,遇水或汗液后会变得异常光滑,摩擦系数极低,即便是专业攀岩者,也需佩戴安全带、使用岩钉等装备才能安全上下。
王工程师进一步分析,女子采用的 “蛙跳” 姿势存在三重致命风险:一是跳跃时身体重心难以控制,极易因失衡导致坠落;二是岩壁凸起处多为风化形成的松动石块,承重能力未知,一旦踩碎,后果不堪设想;三是缺乏防护装备,即便只是 1 米高度坠落,若头部或脊柱先着地,也可能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类似的事故案例太多了,去年安徽某景区就有游客擅自攀爬光滑岩壁,坠落身亡,家属最终还因‘违反景区规定’无法获得全额赔偿。”
雁荡山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也表示,该 “卧虎石” 已多次发生游客攀爬被困事件,仅今年就有 3 起,均需景区救援人员携带专业装备前往救助。“我们在周边设置了 4 块警示牌,还安排了巡逻人员,但总有游客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身手好’。” 该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景区已加强对该区域的巡逻频次,并计划在巨石周围加装防护栏。
![]()
网友争论:是 “勇敢” 还是 “鲁莽”?
视频引发的网络争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女子的行为展现了 “超强的身体协调性和勇气”,甚至有人留言询问 “怎么爬上去的,想挑战一下”;但更多网友则批评这种行为 “不负责任”“漠视生命”。
“户外探险的前提是敬畏自然、保障安全,不是盲目逞强。” 拥有 10 年户外徒步经验的爱好者李女士表示,专业的户外团队在进行攀岩活动前,会提前勘察路线、检查装备、制定应急预案,且成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像这种无装备、无计划的‘野爬’,根本不是探险,而是鲁莽。” 她还提到,许多景区的 “禁止攀爬” 警示牌,都是用之前的事故换来的,“别把景区的提醒当耳旁风,出事了不仅自己受罪,还得连累救援人员。”
也有网友关注到事件背后的安全意识问题。“现在很多人看了短视频里的‘极限挑战’,就觉得自己也能做到,却忽略了视频背后可能的安全措施和剪辑效果。” 网友 “山野行者” 留言称,他曾在户外见过有人模仿短视频里的 “悬崖拍照”,结果脚下打滑,幸好被同行者拉住,“短视频平台也该加强监管,少推这种误导性的内容。”
![]()
安全警示:户外出行,这些 “红线” 不能碰
随着天气转凉,户外出行进入旺季,类似的 “冒险” 行为也随之增多。记者从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2024 年 1 月至 10 月,全国已发生户外探险安全事故 127 起,造成 28 人死亡、15 人受伤,其中因 “擅自攀爬未开发区域”“无防护装备冒险” 导致的事故占比达 63%。
对此,应急管理部门提醒,户外出行需牢记 “三个不”:不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的区域,此类区域往往缺乏安全保障,且救援难度极大;不挑战超出自身能力的危险动作,如攀爬光滑岩壁、跨越悬崖等,切勿心存侥幸;不忽视装备的重要性,徒步、攀岩等活动需佩戴专业防护装备,携带通讯设备和急救包。
同时,景区也呼吁游客遵守规定,“景区的每一项安全措施,都是为了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能理解并配合,不要为了一时的‘刺激’或‘打卡’,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今,雁荡山 “卧虎石” 下的警示牌旁,又多了一块展板,上面贴着女子 “蛙跳” 下行的视频截图,以及过往事故案例的警示文字。路过的游客驻足观看时,不时发出 “太危险了”“可不能学她” 的感叹。这块曾经因 “取景好看” 走红的巨石,如今成了一堂生动的户外安全教育课 —— 自然的壮美值得欣赏,但生命的重量,更需每个人用心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