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数学知识点本身没那么难,现在网上好课、好老师到处都是,想补知识特别容易。可为啥一样的内容,有的孩子一听就会,有的咋教都学不进去?一样的难题,有的孩子愿意花时间琢磨,有的看一眼就放弃?差别根本不在脑子灵不灵,而在孩子面对数学的心态,还有有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
![]()
家长别总想着给孩子塞多少知识点,更该盯紧孩子面对数学的状态:碰到难题是想办法解决,还是直接摆烂?上课是跟着老师动脑想,还是坐着“放空”?考试错了题是认真找原因、改明白,还是随便划过去?
这些问题的根儿都在心理上,跟知识点懂不懂关系不大。很多孩子缺的不是学习方法,是面对困难时的“底气”——心里不怕,才敢往下钻。
咱们平时都能观察到,有些孩子一看见题目字多、条件绕,连读题的耐心都没有,心里烦得慌,根本静不下心思考。这哪儿是能力不够啊?就是心里没底气,怕自己做不好。
补课后效果差也是一个道理:为啥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有的孩子进步快,有的却原地踏步?核心还是孩子面对数学的心态——心里抵触,再厉害的老师也教不进去。
学霸能学好数学,首先是心里不怵难题,愿意花时间琢磨,甚至能从思考里找到乐趣。有些孩子听基础课还行,一旦题目难一点,马上就跟不上了。不是他们不想学,是心里先怕了,一怕就走神,根本没法集中精力想——这跟智商、专注力关系不大,就是单纯的心理抗拒。孩子不愿意往深了想,或者想一半就放弃,数学成绩自然上不去。
![]()
现在不少家长着急,一看见孩子数学不好,就报一堆补习班、买一堆学习工具,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我见过最离谱的:孩子总分120分只能考80,家长天天让他刷竞赛难度的题,这哪儿是帮孩子啊?是天天让孩子感受“我不行”,越学越没信心。
真正有用的,是帮孩子提升面对数学的“底气”,让他不再怕数学。这得靠一次次“我能行”的正向反馈,具体能这么做:
第一,先把基础题、中等题抓牢
要知道,试卷里这些题占了80%到90分,把这些题搞定,分数就不会差。每天花20分钟练计算、做基础题,看着简单,其实能办两件大事:一是练熟练度,考试时又快又准,不丢冤枉分;二是练信心——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题,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会做”,慢慢就有底气了。
我常建议孩子考前看以前做过的旧题,也是这个道理:熟悉的题能带来安全感,让孩子觉得“数学也没那么难”。等孩子看到自己的分数稳步提升,信心自然就来了。记住这个顺序:先靠基础题把分提上去,孩子心里有底了,不用你催,他自己就会主动去琢磨难题。
![]()
第二,培养孩子自己学的能力
不管是看辅导书还是上网课,关键是学完别光听,马上做配套的练习题,做完就对答案看正确率。如果能达到80%以上——这个要求真不高,很多中等成绩的孩子都能做到——孩子就能真切感受到“我自己也能学会”。
要是老师还没讲,孩子自己就先懂了七八成,这种“我比别人快一步”的成就感,能大大减轻对数学的畏惧。自学的魅力就在这儿:不是被动跟着老师走,而是靠自己探索,越探索越有信心。
第三,每天花20分钟“玩着”练难题
不用要求必须做出来,也不用纠结正确率,就是抱着“玩游戏”的心态去琢磨。能做出来是惊喜,做不出来也没关系,大大方方看答案就行。
其实咱们让孩子练难题,不是为了押题,也不是单纯学技巧,最重要的是练心态——就像玩解谜游戏一样,享受思考的过程本身。每天花点时间琢磨,孩子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而且总有几次,他能靠自己解出题来,那种“我居然搞定了”的惊喜,比任何奖励都能提信心。
![]()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真正喜欢数学的孩子,大多是从攻克难题里找到乐子的。就是在一次次“想不出来时特着急,突然想通了特别开心”的体验里,他们才真正爱上了数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