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将于明天在祟州市举办。
2020年,在第二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榜上,《华阳国志》一书作者常璩榜上有名,同时上榜的还有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格萨尔王等人。学者舒大刚为常璩入选名人榜所写的推荐词为“方志鼻祖,蜀史巨擘”。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在其问世之前,中原正史对于巴蜀地区的记录一直相对较少。尤其是有着“二十四史之首”之称的《史记》中,对于巴蜀的记载可谓是寥寥无几,在之后的史书里,对于巴蜀历史文化的记载,也颇有混乱和缺失之处。
可以说,正是《华阳国志》填补了先秦至东晋巴蜀史料的空白。《华阳国志》以后,“方志”一名才正式确定。
01
方志之祖,创新后世方志写作体例
《华阳国志》书名中的“华阳”,意指华山之阳(“阳”表地理方位,意为山南水北),也就是晋代的梁、益、宁三州,其范围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它记载了该区域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成汉政权灭亡的历史与地理。本书汇三于一、取材详审,极具文学价值,创新后世方志写作体例。
![]()
▲《华阳国志》 图片来源:成都方志馆
汇三于一
地方志一般是指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常璩将传统的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之中,开创了综合编纂地方志的新体例。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前四卷以四个地理单元(巴、汉中、蜀、南中)为记述对象,类似于“地理志”;卷五至卷九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公孙述以来割据蜀地者的历史,类似于“编年史”;卷十至卷十二则类似于“人物志”,记述巴蜀人物。
在各卷中,又有其体例。如前四卷,内容由“总叙”“分述”“撰曰”三部分组成,“总叙”概述该地区历史,涉及各阶段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建筑、水利、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分述”分别记述了其下各郡的沿革、属县、人口、四至、物产、人物、风俗、民族、交通等;“撰曰”类似于《史记》的“太史公曰”,是常璩对各志的总结与评论。这种创新的体例,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的先河,梁启超称赞它“其书有义法,有条贯,卓然著作之林”。
![]()
▲三全(“三全”意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简称)《华阳国志》目录 图片来源:中华书局
取材详审
唐代刘知幾提出,优秀的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的良好素养,认为在撰写地方志时,能像常璩那样“详”而且“审”的,没有几个人。所谓“详”,是指其取材广博、内容丰富;所谓“审”,是指其态度审慎、叙述严谨。
常璩对于他所引用的传世文献,即便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亦不迷信、不盲从,而是审慎批判,择善而从;对于广为流传的说法,如“苌弘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等,予以批驳纠谬。
在写作两晋时期蜀中史事时,常璩不仅利用了成汉的档案资料,而且结合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使之真实可信。后世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曾大量采用《华阳国志》的内容。
![]()
▲《华阳国志》图片来源: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学价值
常璩使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述史、写人、言情、状物,从而增强了《华阳国志》的文学色彩。如,巴人“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巴志》),蜀人则“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蜀志》),牂柯郡之民“少威棱、多懦怯”“俗好鬼巫,多禁忌”(《南中志》),在横向比较中,突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在蜀郡、广汉郡等诸人传记前,均有四言为句的赞语,言简意赅,又饱含感情:“长卿彬彬,文为世矩”,赞颂一代“辞赋大宗”司马相如,为后世所师法;“子云玄达,焕乎弘圣”,用古代称颂道德完善、智能超绝、通晓万物之道者的“弘圣”一词,彰显扬雄卓越的文学成就……
02
一统、经世与平等的史学智慧
这部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巴蜀地区的历史脉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核——从论证巴蜀归属的一统观念,到以史为鉴的经世致用思想,再到开创性的性别平等意识,三大核心思想展现了常璩超越时代的史学智慧。
一统观念
在《华阳国志》中,常璩引用《尚书·禹贡》的“华阳、黑水惟梁州”,从地缘上论证巴蜀之地就是《禹贡》所记载的梁州,为天下九州之一;从血缘关系上,指出巴蜀古族源出黄帝,“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华阳国志·巴志》),“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华阳国志·蜀志》)。
这并非是对中原政权的攀附,而是将巴蜀之地置于“大一统”的叙事中,强调巴蜀和中原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各有所长且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是统一大家族中的成员,而非偏安一隅的独立存在。
经世致用
在常璩看来,撰写历史著作,并非“为写作而写作”,而应该“通古今之变”,即注重从历史的成败与存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后世永远的借鉴。常璩笔下的败亡例证,前有公孙述、刘焉、刘璋,后有成汉李氏政权。
他认为公孙述与刘焉、刘璋父子,三人均非英雄豪杰,只因在乱世之际得其因缘,最终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公孙述迷信天命、性好符命、妄引谶记,结果“妖梦告终”而“自取灭亡”。而刘焉、刘璋父子,相继为益州牧,虽拥有富饶之地,但无宏图大志与深谋远虑,他们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最终导致“家国覆亡”、客死异乡。
平等思想
常璩是第一个将一方妇女(“人女”)与同地士人(“人士”)并列,而为她们作传的史家,开创了地方史志为妇女立传的体例。
在《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常璩为蜀郡、巴郡等地53位普通妇女立传书写,歌颂她们的美德、贞节、家教、勤劳。常璩认为“忠臣孝子”与“烈士贤女”都可以“奕世载美”,这些“人女”传记与“人士”传记一样,文辞典雅华美。
尽管我们对常璩极力推崇的贞洁、从一而终的思想并不认同,但在常璩所处的年代,能将众位女性置于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加以书写,已属难能可贵。
![]()
▲2025年9月28日,华阳国志馆在崇州正式开馆(蓬州闲士 摄)
《华阳国志》开创了把历史、地理、人物三方面内容结合记述的新体裁,它体例完备,考证翔实,文笔精丽。此后一千多年来,常璩所开创的志书编纂体例,一直为历代编撰地方志者所借鉴。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以常璩及《华阳国志》的相关研究为选题方向,涵盖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地方志编纂及历代方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长江上游农耕文明与天府粮仓、蜀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互动比较等研究方向。同时,论坛还会邀请国内学界的众多专家以及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华阳国志》所写所载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者,面对面开展交流、研讨。
本次论坛将有哪些大咖?又将有哪些新成果?记得和小志一起关注哦~
*延伸阅读1:一起读《华阳国志》
*延伸阅读2:本周关注!崇州的一书一馆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文化之用,转载文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来源:本文综合自《成都市志》、中华书局1912、成都史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