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往日那种偶尔有卫星重返大气层的景象,近几年变得常见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变化,必须先说清楚背景。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是谁
这里说的航天员是指在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中常驻工作的人员,他们在轨道上生活、科研、维护设备。
空间站的轨道大概在四百公里左右,这个高度在平常情况下能保证较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尤其会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影响。
太阳活动有自己的节律,约十一年一轮回来一次。
在周期的高峰期,太阳会频繁释放出太阳耀斑、日冕物质等强烈现象,伴随高能粒子和强电磁辐射。
![]()
这些来自太阳的扰动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激起地磁暴。
当地磁暴发生时,地球上层大气吸收的能量上升,上层大气膨胀到更高的高度。
对在数百公里高度运行的航天器来说,这意味着原本稀薄的空气短时间内会变得密集得多,空气阻力直接增加,轨道速度会因此下降,轨道高度也会逐步降低。
像星链这样的低轨道通信卫星,靠近地球是为了得到更低的通信延迟和更好的覆盖,但也因此变得更脆弱。
星链卫星首批部署自2019年开始,单颗设计寿命大约是五年。
如果一切正常,这些卫星会在轨服役多年再退役。
然而,自2020年开始,观测到有些星链卫星在运行不足一年就出现问题并提前重返大气。
接着几年发生的数量远超预期:2020年记录了2颗,2021年为78颗,到了2024年激增到316颗,进入2025年后仍旧有持续发生。
这样的数据表明,问题并非个别卫星的小概率失效,而是与更大的环境因素有关联——也就是太阳活动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
当大气膨胀时,低轨卫星会遭遇更高的阻力,速度被消耗得更快。
![]()
如果无法通过自身推进器或地面支持进行及时调整,这些卫星最终会进入更密的气层,在与大气的高速摩擦中解体或燃烧殆尽,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
对于小型卫星运营商来说,频繁发生的这类事件会导致大量资产损失,也可能带来轨道碎片的增加,进而对其他在轨器物形成连锁风险。
载人空间站虽然也会面临空气阻力增大的影响,但运作方式不同,风险管理更为周全。
空间站的尺寸大,质量大,从简单的物理角度看,阻力对其影响不可小觑;但空间站配套的保障能力也更强。
货运飞船定期对接空间站,除了运来食物、水和科研物资外,还会携带推进剂或具备对空间站实施推进的功能。
在轨道需要提升时,空间站可以通过本体推进或借助对接飞行器点火将轨道提高到安全区间。
地面控制中心对空间站的轨道状态会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一旦太阳活动可能引发大气膨胀,相关的轨道维持计划会提前启动,必要时调整货运飞船到访时间或改变机动方案来保证空间站安全。
航天员在面对强烈太阳活动时,首要担忧是辐射。
太阳质子事件会导致高能粒子突然增多,长期或高剂量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这种情况下,空间站会有相应的避护位置与程序,航天员会被引导到屏蔽更完善的舱室,推迟不必要的舱外活动,并调整科学实验的时间安排以减少暴露。
![]()
整体上看,空间站具备的生命保障系统、应急程序以及与地面的即时通信都能在短期内确保航天员安全,不会出现因为一次地磁暴就被迫立即返回地球的局面。
除了对载人平台的直接影响外,太阳活动还会打乱许多在轨设备的正常运作。
导航系统、通信链路以及电力供应都可能受扰。
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受光照和粒子沉积的影响,电子元件也可能因为单粒子效应而发生错误甚至损坏。
这些技术层面的干扰会降低任务的执行效率,增加维护成本,甚至影响科学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要降低太阳活动带来的风险,最直接的办法是提升预警与响应能力。
一方面需要对太阳进行持续的观测,掌握太阳黑子演化、耀斑生成和物质抛射的动态;另一方面要提升对地磁扰动和上层大气密度变化的数值模拟与短期预报能力。
运营方应在卫星设计时考虑更高的推进余量和更健壮的电子防护,必要时让卫星进入保护模式以规避瞬时损害。
监管层面与国际合作也很关键,信息共享与联合应急可以在大范围空间天气事件中显著提高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从长期看,低轨道上大量卫星的密集部署提出了新的治理挑战。
卫星群体一旦在相近高度遭遇同一空间天气事件,群体性退役会带来大量残骸和通信中断的风险。
为此,构建更完善的在轨生命期管理制度,包括发射前的环境适应性评估、在轨运行中的健康监测与定期自我检查、退役时的主动脱轨或软废弃方案,是降低大规模风险的必由之路。
同时,要在国际层面推动更紧密的监测与信息交流,避免单方面行动造成的整体风险扩大。
总结来看,太阳活动通过改变近地空间环境直接影响了在轨航天器的运行状态。
星链卫星大量提前坠落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低轨密集部署与太阳高活动期交叉带来的必然结果。
载人空间站尽管面临同样的物理挑战,但凭借补给体系、地面监控与轨道维护能力,航天员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未来要想在这个近地轨道资源日益紧张的时代维持航天活动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在卫星设计、在轨运维、空间天气预报和国际协作上同步发力,建立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太阳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