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反思一个问题:如今解读《道德经》的人很多,但下苦功去读它,究竟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非要读《道德经》不可?它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究竟具有怎样不可代替的意义?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整个道家思想体系,乃至中华文化的修行之路,就如同武学中的“内功心法”一样。一个没有练过内功的人,招式耍得再花哨,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
但许多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会背几句“道可道,非常道”,能讲讲“上善若水”,便算悟了道,成了智者。这好比一个人,看过几本拳谱,会比划几个套路,就自以为得了真传,能横行天下。可能吗?《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它并非供人炫耀的谈资,而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悟的修身、修心之道。
而对于太极拳的修行者而言,《道德经》正是那本不可或缺的“内功秘籍”。 许多人练拳,只重外形套路,追求姿势优美、发力刚猛,却不知太极的根本不在“拳架”,而在“心法”。若不读《道德经》,很难真正明白何为“松柔”,何为“虚静”,何为“以柔克刚”,更难以进入“形神合一、意气相随”的更高境界。
![]()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不正是太极拳“舍己从人、以弱胜强”的拳理根源吗? 又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不正是我们在站桩行拳时,所追求的那种精神专注、骨正筋柔的先天状态吗?再如“致虚极,守静笃”,这八个字,简直就是对太极修炼者心境最根本的要求——唯有内心虚静至极,方能感知并引领体内气血的自然流转,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当你将《道德经》的智慧融入拳法,练习便不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每一招一式,都在体会“曲则全,枉则直”的圆融;每一次“起承转合”,都在演绎“反者道之动”的循环。你开始懂得,拳架中的“松沉”,不只是肌肉的放松,更是精神上的“放下”,是放下后天的拙力,回归先天的自然。 你不再是用肢体去打拳,而是以整个身体去验证和表现“道”的法则。
久而久之,这种由经入拳、由拳证经的互参过程,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身心状态。它最终导向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
在动静开合之间,感受自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呼吸同频;在纷扰世事面前,持守内心的虚静与泰然。这才是通过研读《道德经》来提升太极拳修炼的真正目的,也是道家思想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身心修行之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