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eVTOL研发进展3家企业领跑!
eVTOL是以纯电驱动、可垂直起降的航空器,无需跑道即可实现起降,能源形式以锂电池为主,兼具氢能等清洁技术。其构型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及倾转旋翼等类别,按照运行模式可分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类,2025 年成为全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分水岭,政策端,在2024年中央层面便开始进一步推动eVTOL试点示范,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相关政策,产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 “适航进度 + 场景适配 + 产业链整合” 的综合较量,其中沃飞长空、中国商飞、Joby Aviation凭借差异化优势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沃飞长空
![]()
沃飞长空是一家以低空出行业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是吉利科技集团旗下聚焦垂直起降、新能源动力与智能驾驶的新通航企业。公司成立于 2020 年 9 月,总部位于成都,核心技术骨干来自国内头部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具备翼龙无人机、C919\C929\ARJ21等多型国家级大型无人、有人航空器的研制经验。
AE200是沃飞长空全自研战略产品,是专为城市立体交通设计的6座级纯电动有人驾驶载客eVTOL,客舱支持灵活布局,具备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等多方面优势。AE200机长 9.9 米、翼展 15 米、机高4.4米,巡航速度 230km/h,航程 200 公里。
AE200验证机已经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成为全球第二、国内首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产品。2025年9月,AE200-100首架机在成都正式下线,标志着国内大型载客eVTOL研发进入新的里程碑。当前AE200-100率先进入型号合格证取证的第四阶段(共五阶段),适航审定进度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保持领先。
作为采用倾转旋翼技术的eVTOL,AE200核心的 “八轴内四倾转” 构型具备优异的动力系统故障处置能力,兼顾垂直起降灵活性与固定翼高速巡航效率,有效保障了机动性、安全性的平衡;采用八套双余度分布式电驱动系统,搭载四组电池包,具备先进的电池管理及热失控管理系统;地面状态下,所有螺旋桨包络均位于安全高度以上,保证运营和维护安全;全机旋翼分布在三个高度层,且采用侧倾安装设计,有效规避人员和机载设备受击风险;机身 80% 以上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同时搭载了SVO1级辅助驾驶技术,有效提升运营本质安全性1-2个数量级。
沃飞长空还与富维集团合作打造了AE200设计座舱——“智能灵动舱”,秉持“安全、简约、功能、人本”的设计理念,AE200“智能灵动舱”在满足eVTOL适航标准的前提下,采用新一代环保型航空阻燃材料,配置航空级安全座椅与约束系统,舱内广泛采用柔性包边与圆角化设计,从材料、座椅、触感、视野等多维度保障安全。同时,融入先进NVH降噪减震技术和智能座舱理念,搭配了灵动中岛、云端座椅、天际光影系统、智能空气管家等多元创新,开启低空出行体验从“飞得便捷”到“坐得舒适”的升级。
二、中国商飞:国家队的 “全产业链整合优势”
作为具备大型航空器研发基因的 “国家队”,中国商飞以 “技术传承 + 产业链掌控 + 政策协同” 构建起独特竞争壁垒,在中长航程 eVTOL 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其核心优势首先源于大型客机技术的深度复用。依托 C919 研发积累的航空研发体系与供应链资源,中国商飞将严苛的安全标准与成熟的系统集成经验迁移至电动航空领域,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集成、高效电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首款 eVTOL 产品采用复合翼构型,载客量 4 人,航程 150 公里,同时其研发的 ARJ21 电动改型机更填补了 eVTOL 在 500 公里以上中长航程市场的空白,适配 “支线航空 + 城际通勤” 场景,与现有干线航空网络形成互补。在安全性设计上,该机型配备三重航电冗余系统与防干扰通信设备,可适应复杂气象条件,兼顾城市起降点与小型机场切换需求。
产业链整合能力是商飞的另一大核心竞争力。企业联合国内高校、电池企业组建电动航空创新联合体,推动电机、航电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90% 以上,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同时依托现有机场网络进行电动化改造,大幅降低基础设施复用成本,展现出国家队在产业生态构建中的核心价值。
三、Joby Aviation:北美先行者的 “全球化运营蓝图”
作为北美 eVTOL 产业的领军企业,Joby Aviation 以 “自动驾驶技术 + 军民双市场 + 全球化布局” 为核心优势,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技术上,Joby 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全自主飞行系统与轻量化设计。其自主研发的 “激光雷达 + 视觉 + GPS”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可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全流程无人操作,技术成熟度领先行业。核心产品 Joby S4 为 4 座级 eVTOL,采用 6 旋翼倾转设计,最大航程 240 公里,巡航速度 190km/h,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较传统机型减轻 30%,适配城市短途通勤场景。这种 “技术小型化 + 自动驾驶” 的路线,使其在城市低空场景中具备高效灵活的运营优势。
市场布局上,Joby 开创了 “民用试运营 + 军方采购” 的双驱动模式。2025 年,企业拿下美国军方 3.2 亿美元无人机运输订单,同时在加州、得州建成 15 个起降点,开通 “洛杉矶市中心 - 洛杉矶国际机场” 等航线,单程票价 1200 美元,用户满意度达 94%,验证了民用市场的商业可行性。全球化扩张更显前瞻性,目前正推进欧洲 EASA、日本民航局认证,计划 2026 年进入欧亚市场,全球运营网络雏形初现。
四、eVTOL 研发面临的共性挑战
尽管 2025 年 eVTOL 产业迎来爆发期,但行业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成为制约商业化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堵点”。
适航审定仍是最大门槛。eVTOL 作为融合航空与新能源技术的新型航空器。中美已优化审定流程,但适航认证仍需通过数千项验证科目,涵盖动力系统安全性、极端环境适应性等多重维度。例如电池热失控防护、倾转机构可靠性等核心指标的审定标准尚不统一,导致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定制化验证,延缓了取证进度。
低空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滞后。尽管全球已建成超 500 个起降点,但相较于潜在的城市通勤需求仍显不足,且存在 “重建设、轻运营” 问题 —— 多数起降点缺乏标准化的充电设施与运维服务体系。更关键的是,低空交通管理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的 eVTOL 飞行数据难以互联互通,空中交通调度、冲突规避等技术尚未成熟,难以支撑大规模编队飞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