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届“好设计奖”颁奖大会在浙江省玉环市成功召开。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运营公司前身)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申报的《面向复杂山地地形的新型As列车及其互联互通创新设计》项目,拿下2025年中国“好设计”金奖。
重庆轨道交通又一次斩获行业金奖,可喜可贺。但你知道吗?从早年引进技术到如今自主创新,重庆轨道交通用一堆“世界之最”“国内首个”和满满当当的大奖,硬生生地在这座“8D魔幻城市”里创造出了发展“奇迹”。而这背后,是一代代轨道人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所结下的累累硕果。
开路架桥》》
创造众多“世界第一”“全国首个”
重庆两江交汇、四山环抱。复杂的地形特征,既为城市带来错落有致的美感,也为交通建设增添多重困难。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征程中,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出众多“世界第一”“全国首个”桥隧工程。
环线鹅公岩轨道专用桥——世界主跨度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
3号线菜园坝长江大桥——国内首座公路轨道两用钢箱提篮特大桥。
![]()
单轨3号线菜园坝长江大桥
3号线渝澳嘉陵江大桥——世界首座单轨交通专用跨江大桥。
6号线东水门长江大桥——世界首次采用锁锚梁固结构的大桥。
![]()
地铁6号线东水门长江大桥
6号线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单塔单索面斜拉桥,这座桥就在著名的洪崖洞旁边,也是观赏洪崖洞美景最佳的位置之一。
6号线蔡家轨道专用桥——建成时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跨度轨道专用混凝土梁斜拉桥,著名的“云海列车”景观就发生在这座桥上。
9号线嘉华轨道专用桥——世界最大跨轨道连续刚构桥。
10号线南纪门轨道专用桥——世界最大跨度城市轨道交通专用斜拉桥。
18号线白居寺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公路轨道钢桁梁斜拉桥。该桥因其独特的水滴造型,雄伟的桥墩设计,被市民游客称为重庆版“星际之门”。
18号线李家沱长江复线桥——国内首座公轨同层非对称性布置的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
27号线重庆站~南滨路站区间穿江隧道——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
6号线铜锣山隧道——国内最长的轨道穿山隧道。
享誉全球》》
屡获权威认可,摘下多个国际大奖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里程582公里,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重庆轨道交通的实力,在国际“舞台”获得认可,摘下了多个国际大奖。
两条线路获“菲迪克工程项目奖”
2017年,“重庆市3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从60多个国家的上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中文音译“菲迪克”)全球优秀工程项目奖。这条线路全长67.09公里,全程45个车站,串联了两江新区、渝中区、南岸区、巴南区,最高日客运量超108万人次,是全球运量最大、单线运营最长、高差起伏最大的单轨线路。
![]()
单轨3号线
据了解,菲迪克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咨询工程师组织,该组织出版的菲迪克条款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由于菲迪克在全球工程咨询行业具有权威性的地位,该组织所颁奖项也被誉为国际工程咨询领域的“诺贝尔奖”。
![]()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龚梦源摄
继3号线获此殊荣后,2022年9月,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再次摘得2022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作为重庆唯一的闭合环形轨道线路,环线全长50.8公里,设33座车站(含13座换乘站),其复杂的建设技术与高效的运营效能,再次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2号线电梯改造项目获“电梯世界工程奖”
2025年4月,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电梯改造项目荣获“2025年度电梯世界工程奖”。该奖项是全球电梯行业最高奖项,已评选27届,历届获奖者皆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如迪拜哈利法塔电梯群、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等,评选出的项目都是全球电梯领域的经典之作。
![]()
2号线电梯改造项目获“电梯世界工程奖”
2025年,该奖项全球共有217个项目参评,分为9个类别,每个类别评选1个最佳项目,获奖率仅4.1%。2号线电梯改造项目获得自动扶梯、现代化更新类别大奖,是9个获奖项目中唯一的轨道交通类工程。
据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号线改造项目涉及较场口站至新山村站区段的18座车站、119台电梯,影响超60万人次/日的乘客便捷出行,项目团队首创“夜间无感作业”模式,创新性地编制“不停站、不停运”更新改造方案。改造后的电梯接入物联网平台,平台能够全天候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零部件寿命等情况,进一步增强了设备运营可靠性、稳定性。
9号线红岩村站获全球隧道界“奥斯卡”金奖
2025年10月1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简称“ITA”)公布了第11届隧道奖获奖名单,“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红岩村站工程”从众多国际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2025年度最佳项目奖(工程投资≤1亿欧元)”金奖。
![]()
获奖奖杯
据了解,ITA作为全球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公认的最高权威机构,其创立的ITA隧道奖历经十届发展,已成为行业至高荣誉,被誉作全球隧道界的“奥斯卡”奖。获得该奖项,意味着项目跻身全球隧道工程典范之列,代表着国际行业权威的全面认可,对推动技术演进、制定行业标准具有深远影响。
![]()
红岩村站高速电梯群
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红岩村站位于渝中区与沙坪坝区交界处,车站2号出入口位于下土湾路,4号出入口位于经纬大道,两个出入口一个在山脚,一个在山顶,垂直高差达141米,相当于48层楼,创下国内地铁出入口高差之最。在4号出入口站厅的一侧,还设置有国内轨道交通首个高速垂直电梯群系统,4部2.5米/秒高速电梯,实现99米垂直提升,乘坐直升梯1分钟内就能从站厅直达站外。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轨道设计院总工程师邹光炯介绍,建设中,红岩村站项目团队在国内首创“初支扩大拱脚台阶法”,该工法还成功应用于9号线宝圣湖站、在建的18号线北延伸段小什字站、七星岗站、重庆站、大坪西站的建设。
![]()
选手参加红岩地铁垂马
如今,红岩村站还建成国内首条地铁垂直马拉松智慧跑道,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地铁空间为载体的垂直马拉松赛事——红岩地铁垂马,将立体交通与全民健身、城市文化展示相融合,成功验证了地铁站多功能开发的可行性,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供了创新示范。
品质为王》》
一座座精品工程捧回国家级殊荣
在国内工程建设领域,重庆轨道交通更是凭借顶尖技术实力与严苛品质把控,屡获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国家级重磅殊荣,用一座座精品工程书写完美答卷。
四次夺得詹天佑奖
2005年6月18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较场口至动物园段开通初期运营,这是中国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标志着重庆正式迈入轨道交通时代。同年11月,2号线临江门车站工程便斩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简称“詹天佑奖”),这也是重庆轨道交通首次获得该奖项。
据了解,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
临江门站隧道洞室周围分布着众多人防地下洞室和高层建筑物,紧邻62层的世贸大厦,施工难度极大。建设团队创新采用了大断面隧道开挖技术、大断面隧道全断面衬砌技术、邻近高层建筑的微震爆破技术、全面监控量测技术等新技术,确保项目安全按期完工,彰显了重庆轨道的建设实力。
此后,重庆轨道交通持续发力:2007年12月,2号线一期工程(较场口—动物园)获得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21年1月,10号线一期(建新东路~王家庄段)工程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24年1月,环线工程获得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其中,环线在建设中实现了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多个“之最”——车辆型式最新(首创As型地铁列车)、跨江难度最大(3种桥型,2次跨越长江,1次跨越嘉陵江)、换乘数量最多(线网中11条线、13座车站)、衔接能力最强(3座高铁火车站、4座综合公交枢纽、5个城市组团、3线互联互通、11线换乘)的超级轨道交通工程。
三项工程获鲁班奖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简称“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重庆轨道交通已有三项工程获此殊荣,用实力诠释“品质为王”。
2014年,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摘得鲁班奖。该隧道全长约4329米,横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中梁山山脉,地质结构复杂、爬坡高度大、施工难度极高。这条隧道建成时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长大山岭拟建和在建的最长隧道,其工程质量与技术水平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2019年12月,10号线一期(建新东路-王家庄段)工程与6号线二期蔡家嘉陵江大桥同时获得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重庆轨道交通再创荣耀。
其中,10号线一期工程红土地站埋深95米,需乘坐六级电扶梯到达地面,89部电扶梯组成国内罕见的超级电扶梯群。该工程还首次在轨道交通地下区间采用了疏散平台,为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自主创新15项成果,其中6项创新技术达到国内、世界领先水平。
而6号线二期蔡家嘉陵江大桥,建成时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跨径的轨道专用混凝土梁斜拉桥。该桥更因“云海列车”美景出圈——列车在云雾中穿梭,桥梁楼宇若隐若现,成为重庆标志性景观,实现了工程品质与美学价值的完美融合。
山地“奇迹”背后的三大坚持
重庆轨道交通发展至今,可谓在立体复杂的山地间书写了工程“奇迹”。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秘密?为此,重庆晚报记者专访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建设管理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廖龙涛。
坚持自主创新,打破核心技术垄断
回望发展初期,重庆轨道交通曾面临轨道梁、道岔、车辆等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困境。廖龙涛介绍,面对困局,一代代轨道人锚定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之路。
![]()
单轨三大关键技术之道岔
以跨座式单轨技术为例,重庆轨道交通持续技术攻关,不仅打破国外公司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的垄断,还成功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在轨道梁、道岔、车辆等方面从开始进口到后来国产,实现“重庆造”,国产化率达100%。
与此同时,为适应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际,重庆轨道交通还积极开展相关地方标准规范编制和课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重庆轨道交通各单位参与超过40部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等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重庆市地铁设计规范》等为地方技术标准。编制完成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和《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单轨已经成为重庆轨道交通的一张名片,其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已成功输出至韩国大邱等海外城市,让“重庆造”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坚持以人为本,破解市民出行痛点
在重庆这样的8D地形里建设轨道交通,穿山、越岭、跨江是常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方便市民出行”始终是重庆轨道交通的核心追求。
“9号线红岩村站的创新设计,便是重庆轨道交通‘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廖龙涛介绍,为缩短山顶协信云溪谷等居民小区与山脚江岸之间的通行时间,红岩村站建成了高速垂直电梯群,99米的垂直提升距离,乘坐电梯1分钟即可直达站外,将居民此前30分钟的绕行路程缩短至3分钟,成为国内首例“轨道穿山达江”的立体交通缝合范例。
针对客流不均、换乘繁琐等痛点,重庆轨道交通又另辟蹊径,选择“统一信号标准”,制定系列核心规范,实现“人换乘”到“车换线”的转变,让“4号线-环线-5号线”跨线与“5号线-江跳线”跨网运营成为现实。
如今,乘客乘坐直快车,无需换乘就能从5号线跳磴站,一车直达4号线唐家沱站。也能乘坐贯通车,从江跳线圣泉寺站,一车直达5号线石桥铺站。市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让轨道出行更有温度。
坚持精细管理,凝聚攻坚强大合力
世界级工程的铸就,还离不开全方位、系统性的精细管理与协同作战。
廖龙涛表示,主管部门发挥“领航”作用,牵头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技术规范与管理体系,为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等划定精细化标尺;建设单位发挥项目建设主体作用,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设计单位创新运用BIM等技术,优化线路与站点布局,让设计更贴合山地实际;施工单位面对红岩村站等世界级难题,创新施工工法,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安全、质量、进度实时调控,将精细化理念落到实处;辖区政府则高效协调线路规划与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打通推进堵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精细协同,让重庆轨道交通在复杂地形中突破重重挑战,最终共同铸就了一个个世界级工程。
本组稿件由重庆晚报一厢遇记者 张春莲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轨道运营公司供图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