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正德元年(1506)冬,御史戴铣等上疏论时事,下狱。兵部主事王守仁(别号阳明)疏救戴铣等,从而惹怒了司礼监太监刘瑾,受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在贵州三年的谪居生活中,阳明先生贫不坠志,穷且益坚,创立书院,著书立说。其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人格,谱写了影响千秋万代的“心学”理论,而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王学”弟子。
在阳明先生的弟子中,贵阳人汤冔(xǔ)受其影响最深,成就最大。
汤冔,字伯元,先世系淮北清河县赤鲤湖人氏,明初入黔,落籍贵竹(今贵阳市花溪区)。汤冔少罹苦难,十四岁时母亲病逝。面对家中突然的变故,汤冔强忍悲痛,发奋苦读,矢志功名。
![]()
正德三年(1508),汤冔得知谪戍龙场的阳明先生在当地创办龙冈书院的消息时,十分欣喜。他认为,阳明先生是一个志节坚贞、学养淳厚的非常人,如果能投其门下,受其教诲,将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在征求父亲同意后,汤冔邀约好友叶梧、陈文学等人,背着粮食前往龙场求学。
![]()
龙场距贵阳约八十里,陵谷深峻,途程亦梗。汤冔等人不顾路途艰险,兴致勃勃地来到龙场,在“龙冈书院”门前停下脚步。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教条示龙场诸生》的书院教规,其要旨是入学士子务必以“立志”“勤学”“两过”“责善”作为遵循的四条准则。进入书院,迎面而来的是位身着布彩俊雅飘逸的中年士人。
![]()
修文龙冈山上的龙冈书院
听完汤冔等人的来意后,中年士人自称王守仁,表示欢迎汤冔等人加入龙冈书院,希望他们在今后求学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诚意”“正心”“为善”“去恶”“一洗习染之狭”“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是切记“错误难免”“贵在改过”;一是学习之余,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美育的教育。
随着时光的推移,汤冔对阳明先生的学识才华、人格魅力、精神境界愈加了解,先生告诉他:初到龙场驿时,没有住处,与随行仆夫搭了一间小茅屋。由于茅屋透风漏雨,难以居住,他只好搬到东边龙冈山的小山洞住下,并将洞取名为“阳明小洞天”。
![]()
修文阳明洞
阳明先生告诉汤冔:他早年曾研究过朱熹的理学,然而对其“吾心”与“物理”相对立的理论却大为失望。后来他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一度按道家的方法去修养,静坐久了,也曾经产生过远离人世的想法,但终究留恋尘世,挂念自己的祖母和父亲,最终还是从洞中跑了出来,醒悟地认识到超脱尘世,实际上“是断灭种性”,有悖人伦,从此渐渐觉得佛、道不对头。他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索试图找到救世的良策。一天深夜,他突然性天顿悟,发觉乞求上苍、冀望君王均不现实,唯有求之于“本心”才是正途。因为人人都有“本心”,这才是天理伦常之所在,“格物致知之旨”。如果人人都将自己的言行与“本心”对照,就能分辨是非,净化道德,规范言行,使社会安定。之后,他将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同记忆中的“五经之言”相引证,然后诉诸笔端,写成《五经臆说》一书。这是自己“心即理”理论的发端。
汤冔感到能认识阳明先生,并追随其左右,是自己人生之大幸。汤冔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从先生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教益。
时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早闻阳明先生的大名,对其学识人格十分钦佩,听说先生正在龙冈书院讲学,于是邀请他到省城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借此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学识。时值阳明先生在病中,急欲到贵阳就治,见席书情词恳切,便带着汤冔等弟子前往省城。
正德四年(1509)十一月,阳明先生来到贵阳,主讲于文明书院。席书特挑选各府、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秀才)来书院学习,并“身率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
![]()
讲学期间,正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成型之时。为了检验自己的观点,阳明先生用浅显易懂的例证向学子进行讲授。其曰:“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路歧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阳明先生一生倡导“在事上磨炼”,即重实践这个观点,这无疑与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知先行后”是截然相反的。
阳明先生认为:朱学的弊病在于颠倒了“知与行”的关系,造成了道学家空谈义理,不干实事、言行脱节的坏风气。先生的讲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汤冔对此深受教益。
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阳明先生得以昭雪,出任江西庐陵县知事。对汤冔而言,恩师的离去,毕竟是件喜事。然而对其而言,又若有所失。因为自此一别,再也听不到先生的谆谆教诲了。
![]()
正德十一年(1516),汤冔中举,五年后北上京师,再试文场,荣膺进士。进入仕途后,汤冔官南京户部郎达十余年,继而出任潮州知府。
潮州系广东大郡,商铺林立,经济繁荣。汤冔莅任后,遵循阳明先生“在事上磨炼”的教导,以推行廉能政治为职志,政事裁决如流,监税租不一染指。当时潮州商界盛行请托之风,导致官场腐败。
为了杜绝此风,汤冔派人在其官衙堂壁上用泥灰糊上木刺,以此表达拒绝贿赂之意。这样不仅伤害了巨商大贾们的利益也让那些请托的缙绅颜面尽失。为利益所驱使,贪官和奸商纠合起来,视汤冔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三个月后,趁着汤冔改官巩昌之机,潮州一巨商在京城散布流言,对汤冔恶意中伤,汤冔于是被朝廷免职罢官。
![]()
嘉靖十三年(1534),浙江奉化人王杏出任贵州巡按御史。王杏十分敬仰阳明先生,在其《阳明书院记》中,记述有阳明先生对贵州人民的教化影响。其文曰:“嘉靖甲午(1534),予奉圣天子命出按贵州,每行郊,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鉴于当时省城贵阳只有文明书院一所及士人日渐增多的现实,王杏感到亟须修建书院以解决学子的攻读问题。
![]()
贵阳阳明祠
当汤冔、叶梧、陈文学等得知消息后,联名呈请修建书院。王杏亦认为新书院对贵州的文教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于是积极支持,为此筹措资金,选址建院。是年,书院在贵阳城东建成,取名“阳明书院”,用以表达对阳明先生的敬意,并寄望书院将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为贵州培养大批人才。
汤冔享年八十一,暮年生活以诗自娱,著有《逸老闲录》《续录》。
汤冔家族发扬先辈的遗德、遗风,在之后的岁月中,自强不息,奋发为雄,不仅为家族增光,而且为史志添彩。子孙中,汤师炎、汤景明尤为突出。
汤师炎,字子农,汤冔之孙。万历三十一年(1603),汤师炎中癸卯科举人,之后经礼部考试,选官云南大理府推官。
汤景明,字伯昭,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举人,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进士。进入仕途后,汤景明“选河间知县,治行卓异,擢吏部主事,累迁本部郎中,出为荆西道右参政,皆有治绩”。
据道光《贵阳府志》所载,自汤至汤景明的八十余年间,是汤氏家族的辉煌期,其子孙多人荣登科甲,成为贵阳士林景仰的世家。
撰文:厐思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