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徐荣正博士“受限空间内快速拼装水体防爆墙的抗爆机理及动力响应机制研究”项目获得立项。与此同时,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水害智能检测与防治实验室”成功入选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这些闪亮的科研名片,正是该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度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双碳”目标战略引领下,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为己任,瞄准科技创新,不断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在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谋求新突破,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突出党建引领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学院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教科研深度融合,高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探索“党建+科技创新”新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实现以党建促科研,以科研强党建。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通过将党支部建在科研与教学团队上,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靠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党员教师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规划设计与技术指导。与地方文旅局合作,在民生社区成立“拙匠书院联农服务站”,每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公益特色主题沙龙,将城市的人才资源、文化内涵和流量引到乡村,共创乡村振兴之路。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后,主动作为,与地方党组织共同探索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以共联共兴促进共同发展,并利用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教育服务,实现科技赋能,创新推动,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的党建品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
聚焦申硕攻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学院以申硕攻坚为牵引,积极构建“博士领衔+梯队共建+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推动跨学科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徐荣正博士团队围绕“受限空间内快速拼装水体防爆墙的抗爆机理及动力响应机制”开展系统研究,坚持扎实积累与问题导向,紧密对接工程实际需求,深入梳理技术瓶颈与关键难点,综合运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持续优化研究方案。正是凭借扎实的前期基础与清晰的创新路径,这个课题成功获批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工程水害智能检测与防治实验室”整合土木、智能建造、自动化与计算机等多学科力量,聚焦水下结构健康检测难题,突破复杂水域导航、高效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实验室研制出智能仿生机器鱼,具备水下SLAM自主定位、仿生运动控制与多模态操作能力,可在30米深水域连续作业4小时,导航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技术参数达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地下渗漏预警可视化平台已在板桥水库等工程中成功应用。
近两年,学院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博士团队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3 篇,授权专利 8 件,实现了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科建设水平的同步跃升。
![]()
扎根中原大地 强化人才培养质效
学院紧扣产业需求,构建“学科交叉+实践赋能+双创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让科技创新基因融入人才成长全过程。
防水材料与工程微专业紧密对接城市水患灾害治理与区域防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了建筑+防水+智能”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开设项目化实践、产业化创新等系列特色课程,形成“学科交叉共振赋能产业、校地互动扎根服务地方”的“土水交融”育人模式。成功入选2025年教育部“双千”计划。乡村设计微专业坚持“真题真做”,将课堂搬到乡村一线,2025年组织30余名学生扎根西平水泉汪村、老王坡村等乡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实践,推动教学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反响。同时,师资科研实力的提升为人才培养注入优质动能,张轲博士主持的《人地耦合视角下三江源国土空间重构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获批 2025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其立项彰显个人学术功底与学院交叉领域研究突破,项目研究中吸纳学生参与,推动科研教学融合,有效拓展学生跨学科视野与实践能力。
学院持续强化“双创”教育,依托微建筑工作室、博士科研团队等实行“博士导师+企业导师”双指导制。2025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集智聚力“十五五”,共绘发展新蓝图。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依托建筑产业产教融合战略联盟,聚焦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建筑产业智能化、低碳化升级,打造区域产学研新高地,构建“学科交叉产科教转创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