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末,菲律宾吕宋岛西海岸的密林深处,一组经过伪装涂装的导弹发射车缓缓展开作业。
在技术人员操作下,近三层楼高的双联装发射筒缓缓升起,墨绿色的筒身在海天映衬下泛着冷峻的光芒。
![]()
这不是寻常的军事演习,而是菲律宾海军陆战队首次公开展示其首套处于实战部署状态的布拉莫斯岸基反舰导弹连,这一刻,标志着南海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战略转折点
布拉莫斯导弹系统的部署,是菲律宾经过五年精心筹划的战略举措。
2020年,菲律宾海军陆战队组建海岸防卫团,专门负责构建“分层反介入/区域拒止”防御体系。
此次亮相的三描礼士导弹连,配备两台可携带两枚待发导弹的移动自主发射器,由移动指挥中心、维护保障车和运输装填车组成完整作战单元。
![]()
基地内建有高棚车间和加固弹药库,确保部队能够沿漫长的海岸线实施快速分散部署。
选择三描礼士省作为首个部署地点具有深意,从这里发射的导弹,其290公里射程足以覆盖200公里外的黄岩岛海域。
过去十年间,该海域多次发生海上摩擦,菲律宾执法船经常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如今,这片争议水域被正式纳入菲方名义上的“交战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有诉求无手段”的尴尬局面。
技术威慑力的本质
布拉莫斯导弹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战略价值,这款两级超音速巡航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助推器与煤油冲压发动机的组合,能在发射后迅速加速至2.8-3马赫。
从技术参数看,导弹全长8.4米,直径0.67米,重近3000公斤,配备200-300公斤半穿甲战斗部。
其制导系统融合惯性导航、卫星中段修正和末段主动雷达寻的,圆概率误差小于1米,实现“发射后不管”的作战模式。
![]()
最令防御方头疼的是其突防能力,末段飞行时,导弹可降至距海面约10米高度掠海飞行,并结合蛇形机动规避拦截。
这意味着从被发现到被击中,留给舰艇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仅有数十秒,对于大型海警船或水面舰艇而言,这种“高速+低空+机动”的组合构成了严峻挑战。
系统整合的深层逻辑
这套系统的部署展现了非对称战略思维,菲律宾作为群岛国家,深知与大国海军正面抗衡不切实际。
因此,布拉莫斯连队采用“有根有机动”的部署模式,依托固定基地进行维护保障,战时则化整为零,沿公路网实施“跳岛”机动。
这种设计让有限数量的导弹单元能在广阔海域形成弹性威慑。
更精妙的是其与整体防务体系的融合,三描礼士阵地与《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美军设施形成地理呼应。
![]()
在实际作战流程中,导弹连可通过“传感器-打击链”协同,整合海岸雷达、空军巡逻机及盟国ISR系统获取目标数据。
即便是一个排级发射单位,在盟国情报赋能下也能控制关键航道,实现“小平台、大体系”的作战效能。
战略转型的轨迹
回溯采购历程,可见菲律宾战略思维的演变,2022年1月,菲印签署3.7亿美元合同,采购三套布拉莫斯系统。
作为该导弹的首个国际用户,菲律宾获得了印度方面的全力支持。
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批人员在印度接受基础操作培训,回国后在苏比克湾继续由印度顾问指导深化训练。
![]()
交付进程遵循“基建先行、装备跟进”原则,2024年4月,首批导弹运抵菲律宾,2025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第二个作战单元完成部署。
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既避免了装备闲置,也确保了系统交付后即能形成战斗力。
此次部署标志着菲律宾南海策略的历史性转变,从过去依赖外交抗议、法律诉讼等“软性”手段,转向构建实质性军事威慑,这种转变既是对外部环境的应对,也是内部国防理念更新的结果。
博弈格局的重构
尽管布拉莫斯带来了战术层面的改变,但南海战略平衡的基本面并未颠覆。
中国在南海已构建起“海警+海军”的立体管控体系,从黄岩岛常态化执法到仁爱礁有效管控,再到中业岛海域的海军巡弋,展现出完整的态势感知与应急反应能力。
在装备体系层面,双方存在代际差异,菲律宾主力仍是二战时期的老旧舰艇,而中国海军驱逐舰已配备更先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和垂直发射系统。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持续存在,这种部署优势难以被单一武器系统抵消。
对菲律宾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系统整合与可持续性,作为武器外购国,菲律宾在后勤维护、备件供应上高度依赖印度,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漫长的补给线进一步增加了保障难度。
在人员能力方面,超音速导弹的实战运用需要高水平训练,特别是在目标识别、多系统协同和应急处置等领域,菲方仍需积累经验。
区域连锁反应
菲律宾近期在南海的军事部署行动已引发显著的外溢效应,推动区域多国加速调整自身防务策略,越南正积极评估引进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可能性,马来西亚也加快推进近岸反舰系统的采购计划。
与此同时,印度借势强化“印度制造”在防务出口领域的布局,力求将自身打造为区域安全合作伙伴与装备供应方。
这一轮军备动向反映出区域国家在海洋权益争议背景下,对构建“非对称战力”的迫切需求,面对海上力量对比的结构性差距,发展以先进反舰导弹为核心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正成为中小国家维持战略平衡的重要路径。
![]()
然而,军备升级也带来战略稳定的新挑战,随着各国反舰火力密度与精度的提升,未来一旦发生海上对峙,误判风险与冲突升级的门槛可能同步下降。
在“威慑—反应”螺旋上升的循环中,局部摩擦可能迅速演变为高烈度对抗,迫使决策者在危机中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计算。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威慑可信度与危机可控性的海上安全架构,成为区域各国亟需破解的课题,可能的路径包括:推动建立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强化高层热线沟通机制、在特定水域开展联合巡航等。
只有通过制度性安排与能力建设并重的方式,才能在增强安全感知的同时,为潜在的冲突降温留下必要空间。
未来之路
布拉莫斯导弹的部署,是南海博弈复杂化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小国通过精准投资获取非对称优势的战略思维,也暴露了区域安全困境的深化。
![]()
未来南海的稳定,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更取决于各方在规则构建与危机管控上的智慧。
导弹可以改变战术平衡,但真正的长期稳定需要建立在互信与规则基础上。
在浪涛汹涌的南海,威慑与克制的平衡艺术,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这场围绕规则主导权与战略耐力的比拼,才刚刚进入新的章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