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津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文脉中,吕云所先生的早期代表作《漳河畔》组画,无疑是一座标志着艺术家个人风格萌芽与时代艺术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创作于1962年——其于河北天津师范学院的毕业之际,这套由《河畔人家》、《太行秋色》、《收获季节》、《溪边牧歌》四幅作品构成的组画,不仅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声誉,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理解上世纪中叶中国山水画的演进提供了一个精微而深刻的样本。
![]()
一、 历史语境中的主题突围:从叙事说明到以景抒情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画坛,主题性创作往往依赖于文学性叙事与情节描绘来传达社会意识形态。吕云所的《漳河畔》组画则展现了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它取材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太行山区农村新貌,却并未落入当时流行的“情节化”创作窠臼。艺术家巧妙地将社会性主题内化,转而“偏重于以景写情的表现方法”,通过对漳河沿岸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描绘,含蓄而真挚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种“借景抒情”的创作倾向,不仅凸显了吕云所作为艺术家的敏感与天赋,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直白的政治宣传模式,使作品的艺术本体价值得以彰显。
![]()
二、 风格源流与技法雏形:南北宗融合的初步实践
作为天津美院教学体系的传承者,吕云所早年师从秦仲文、刘君礼诸先生,其艺术根基深受“南宗”一脉,尤其是刘君礼先生“积墨山水”的影响。然而,在《漳河畔》组画中,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对师承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富有生机的转化。他开始了对太行山造型的初步概括与提炼,并尝试了一种“皴中有勾”的粗朴笔墨语言。
“皴法”与“勾勒”本是中国画塑造物象体感与结构的两大要素。吕云所将二者交融,以粗犷而朴拙的笔触,捕捉太行山石的质感和结构。这种尝试,既带有南宗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面对北方山水实地写生所得的直观感受,形成了一种与其描绘对象——雄浑厚重的太行山——气质相契合的笔墨雏形。这为他日后走向更加纯粹、雄强的“太行山水”风格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技法基础。
![]()
三、 形式探索与价值重估:乡土意识下的笔墨自觉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漳河畔》组画的艺术史意义,还在于它在形式探索上的前瞻性。评论敏锐地指出,这些作品的图式“近于西画风景”,可能在构图、取景上带有一定的写实性倾向。然而,吕云所的艺术贡献在于,他在这种可能受西画影响的视觉框架内,成功地坚守并“很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作用”。
这意味着,他没有走向纯粹的风景写实,而是将中国画的核心——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置于创作的首位。线条的力度、墨色的层次、笔触的节奏,这些传统品评标准在组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现。同时,作品的视角是“乡土性”的,它并非纯粹的、无人间烟火的“山水画”,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风情画”。这种通过“乡土意识”描绘太行的方式,使得他的笔墨探索始终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之中,避免了形式主义的空泛。
![]()
吕云所的《漳河畔》组画,是其艺术生涯中一次集“主题突围、师承转化、笔墨启蒙”于一体的成功探索。它既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诗意记录,更是艺术家个人艺术语言体系的奠基之作。在这套组画中,我们看到了吕云所如何从深厚的学院传统中走出,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深情凝视,初步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那条通往太行山魂的、粗朴而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它不仅属于吕云所个人,也是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典范案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