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的一天清晨,北京西长安街上的邮亭刚摆出最新一期的军史专刊。邓华翻到纪念海南岛解放的长篇报道,只看了两段就把报纸合上,眉头锁得死紧。片刻后,他抬头对秘书低声吐出一句:“若是只有40军,那43军的烈士死在海里算什么?”
时间回到1949年12月21日,雷州半岛寒风凛冽。43军军长李作鹏命令部队昼夜兼程,五天四夜突破七百余里,一举切断国民党湛江守军退路。当地百姓回忆:“解放军像一阵风,脚底没沾泥巴,人就过了街。”就是这阵风,为日后横渡琼州海峡铺下前哨。
彼时的海南岛上,薛岳手握五个整编军十万人,在海岸线修筑工事、埋设雷场、增设火炮。一句话:与金门一样,要把解放军挡在海峡对岸。金门失利的阴影尚在,谁也不敢保证木帆船能顶住生铁炮。
有意思的是,40军与43军的士气并不低落。43军曾在阳江外海用小舢板硬撵走国民党海军炮艇,士兵们说:“大炮不是万能的,怕的是不敢上船。”这种“愣头青”味道,让邓华暗自放心,却也清楚:必须快打,时间越拖,岛上堡垒越密。
1950年3月5日夜,第一波试渡开始。40军一个加强营和43军一个营选在赤水港、石头岭同时出动。海峡风急浪高,桅杆吱呀作响,照明弹划破夜空。李作鹏在无线电里短促发话:“碰上拦截,不许掉头。”十六条帆船如散开的梅花,凌晨两点全部抢滩成功。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岛上指挥部通宵开会,内部电文记录一句粗口:“共军疯了,用木船送死!”
![]()
渡海兵团再不迟疑。4月16日晚,主力突击。40军六个团正面冲临高,43军两个团则向澄迈至白沙门一线穿插。浓烟、马达声、木浆拍水声混成一片,海面像沸腾的铁锅。白沙门滩头火力凶猛,43军先头连伤亡过半仍咬住礁石。指导员陈子清在胸口绑上爆破筒,大喊一句:“兄弟们,把命留岛上!”随即跃进火力点,与八名战友同归于尽。火点被炸哑,后续大船得以贴岸。
登陆第六天,40军拔下临高炮楼,43军夺取加来港口,两股铁流形成钳形,敌守军被迫沿交通线向三亚溃退。4月23日,薛岳搭乘飞机飞往台北,海南岛大势已去。
![]()
战后清点,40军牺牲三千余人,43军牺牲二千四百余人,其中大部分遗体沉在潮汐汹涌的海峡,再也没有姓名。1950年5月,海南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成立,邓华任主任,但他只待了三个月便北上——朝鲜战火燃起,他要领兵过江。
转眼三十年。因为文革余波,李作鹏名字成了“高压线”,不少人提笔即停,宁肯只写40军。那篇文章就是如此。邓华知道韩先楚功无可没,也清楚43军同样血染浪尖。他拍案而起:“历史不是谁的私产!”一句话,把编辑部震得面面相觑。
三周后,《解放海南战史纪实》增补版公开发行,新增两万字全部记录43军在雷州突袭、赤水首渡、白沙门强攻的细节。版面上,陈子清等1678名烈士名单醒目列出。曾经缺席的那一笔,终于补上。
![]()
不得不说,晚年的邓华从未沉溺个人恩怨,他只是认为,战场是几万条命拼出来的荣誉,不能任由后一代随意删改。倘若史书失真,战友英灵将无处安放,这才是他最不能忍的理由。
秘书回忆,那天傍晚,他把改好的清样放到邓华桌上。老人翻了半晌,轻轻点头,只留下一句:“现在,可以告慰那些兄弟了。”灯光下,厚达数百页的战史,纸张微微起伏,像琼州海峡夜浪,沉默却有力量。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