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科技强芯 果业生金

0
分享至

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一场别开生面的“果实盛宴”吸引了万千目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带来的298份苹果、梨、李子优异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集中亮相。果树所展出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我国果树种业自主创新的底气与希望;传递的不仅是科技成果,更是“以种兴农、以科富农”的坚定初心。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培育,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果树所以新质生产力为中国果业注入澎湃动能,绘就一幅产业兴旺、果农富裕、乡村和美的壮丽新图景。

新质之“芯”——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

如果说传统果业是靠天吃饭、凭经验管理,那么现代果业的竞争,首先就是品种的竞争。一场围绕种子的“芯片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果业的基因版图。

果树所近70年的梨育种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从20世纪40年代末率先开展梨新品种选育,到培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矮化砧木“中矮1号”,再到如今“华蜜”“华彤”“晚脆香”等新品种的接连涌现,每一次突破都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果树所梨资源育种首席姜淑苓对各个品种如数家珍,她介绍,“华蜜”红皮甜脆,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5%;“晚脆香”极耐贮藏,常温下放置2个月风味更佳。这些新品种不仅好吃、好看,更具备好管、好种的优良特性,迅速成为果农增收的新宠。

嘉果源种苗(河南)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开始试种“华蜜”,并有意取得品种转让权。该公司技术总监吕科伟向记者介绍:“取得品种权后,我们准备进行繁苗,建设示范园推广这个品种。”

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在于其颠覆性。而果树育种正从“海选式”的经验育种,向“靶向式”的精准育种升级。这背后,是强大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在支撑。

位于辽宁省兴城市的“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是全球重要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平台,保存着梨资源1600余份、苹果资源2900余份。这里不仅是“种子银行”,更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资源圃已向全国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种质材料2.5万余份次,为每一次品种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向未来,果树所正聚焦核心种质全基因组关键基因解析。这意味着,新的果树品种将不仅高产优质,更能精准匹配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具备更强的抗逆性、更丰富的营养功能和更独特的感官体验。一粒小小的种子,正孕育着我国果业无限的未来。

新质之“擎”——

一套技术重塑生产方式

如果说新品种是“芯片”,那么新技术就是驱动产业高效运转的“引擎”。面对“老果园、老模式”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高强度劳动等痛点,新质生产力正通过一系列轻简、绿色、智能的技术集成,彻底改变果园的生产方式。

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上,一套“两优三提五减”技术模式令人眼前一亮。其核心就是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减人、减水、减肥、减药、减树”的“五减”目标,最终达到省力降本、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与传统乔化果园相比,矮化密植模式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工效倍增,修剪、采收工效提高2~3倍,单位面积修剪用工量仅为乔化树的28%;成本锐减,喷药费用仅为乔化树的2/3到3/5;品质提升,着色提早3~5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2个百分点。

这一切,源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果树所科研团队创新优化多种果树树形,树高降低30%,光能利用率提高30%,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35%。研发“调环酸钙+断根”技术,让幼树“乖乖听话”,新梢长度减少46.2%,成花率增加36.5%,节省了60%以上的拉枝人工成本。

在花果管理上,费时费工的套袋正在被“免套袋”技术取代;“萘乙酸钠+西维因”化学疏花疏果技术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500~600元;“红蓝光质调控+钙锌硒肥根外补施”技术更是让免套袋果实的品质不降反升,花青苷含量达到对照的1.6倍,实现了“好果”与“省工”的完美统一。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减法”,更是“乘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正在为果园装上“最强大脑”。无人机精准巡田,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按需滴灌,AI模型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从智慧资源评价利用、智慧品种选育,到智慧果园管理、智慧采后处理,一个全链条的数字化果业生产体系加速完善。

新质之“桥”——

一个基地激活全链价值

打通科技成果走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集示范、推广、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基地。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让科研单位、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研单位有创收、地方政府有政绩、龙头企业有效益、基层农户有收益、国外专家有交流”——这“五方协同、五方共赢”的“五五”成果转化模式,是果树所探索出的成功密码。

“以前为了追求产量,不舍得疏花疏果,一棵树结1200多个果,大小不一,卖不上好价钱。在果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控制每棵树的花果数量,将果径精准控制在5~6厘米,商品果率从40%跃升至60%,每亩地增收超过2600元。”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果农吕艳华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在开鲁县,小小的鸡心果正书写着“大文章”。2022年,开鲁县与果树所共建“开鲁特色苹果试验站”,果树所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深入开鲁林果产业一线,摸清鸡心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试验站如今已经形成一套全方位、多手段、易推广的综合技术推广模式,全面解决开鲁鸡心果产业瓶颈问题,助力鸡心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产业。

果树所所长程存刚介绍,果树所一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五五”成果转化模式为指导,在全国布局建设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合作基地70个,实现了环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云贵川、新疆等果树主产区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果树所登记果树新品种300余个,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入选部、省重大产品或主推品种和技术,有力助推了果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从一粒改变产业的种子,到一套重塑生产的技术,再到一个激活全链的基地,新质生产力正推动我国果树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集约、从高产走向高效。(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0973文章数 4741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