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费者向央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反映,有人在网络平台上放出“医保卡薅羊毛攻略”,公然分享在药店里刷医保卡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经验。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一些药店将牙刷、面膜、防晒霜等日用品标注为“牙科用毛刷”“医用敷料”“医用隔离垫”等一类医疗器械,诱导消费者刷医保卡购买。
医保卡本是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救命卡”,但现实中屡屡走样变形,沦为“购物卡”。牙刷、面膜、防晒袖、美瞳……这些日常用品,都能通过刷医保卡来购买。总台《财经调查》曝光的“套刷”医保卡黑链条,揭开了部分药店与生产企业合谋违规套取医保资金乱象的冰山一角。
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具有“专款专用”性质。它不是普通的储蓄,更不能随意提取或用于其他消费。我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相关费用。把医保卡当成“购物卡”,表面上看是占了一点小便宜,实际上却动摇了医保制度的根基。
这类违法行为缘何屡屡出现?一方面,部分参保人对医保资金的性质认识不足,误以为“卡里的钱就是自己的”,不用就等于浪费。另一方面,一些药店和生产厂家受利益驱动,钻政策空子,把日用品“穿上”医疗器械的“马甲”,再利用医保编码漏洞,实现“合规”结算。
更有甚者,如报道中提到的某企业,凭借一款名为“医用隔离垫”的防晒冰袖,就签下近两万家药店的订单,金额高达9000万元。这种有组织的“套刷”行为,已不是简单的违规,而已经涉嫌违法犯罪。
“套刷”医保卡问题由来已久。据报道,今年早些时候,全国多地医保局陆续发布了“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区的药店和生产企业并未停止此类违法行为。
不难发现,除了法律细则有待完善、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覆盖面有限等客观制约外,处罚力度偏弱、违法成本偏低也是此类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现有处罚措施多以罚款为主,且罚款金额与违法所得相比往往不成比例,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一些违规企业甚至将罚款视为“经营成本”,这种“违法成本低而收益高”的失衡局面,无形中助长了投机心理。
从根本上堵住医保卡滥用的大门,必须强化全链条监管,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从产品备案、生产销售,到药店结算、医保审核,每一个环节都应压实责任、从严把关,斩断黑色利益链条,堵住制度漏洞。同时,加大对违规药店和厂家的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也要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普及,让每一位参保人都理解,医保基金是“救命钱”,不是“零花钱”。规范用卡、珍惜额度,既是对自己未来健康的负责,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总之,医保卡不是“购物卡”,医保基金更不是“唐僧肉”。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筑牢法治与道德的双重防线,才能让“救命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守护好每个人的健康权益。
作者:车横
来源:齐鲁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