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俯身的姿态,本质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自觉,正如拉磨的驴始终盯着磨盘上的谷物,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才能让治理的“磨盘”转出实效
“基层工作就像拉磨,既要让驴主动转起来,又不能让磨把驴困住。”这句流传在乡镇干部中的俗语,道出了基层治理中主动作为与被动应付的深刻辩证。基层工作既要像“驴拉磨”般脚踏实地、主动发力,又要警惕陷入“磨拉驴”的被动困境,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拉磨”自然不轻松,需要敢作为、善作为。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诉求的“首发站”,倘若没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干部走遍全村摸清低保户的实际困难,在寒冬来临前赶制出精准帮扶清单;有的社区工作者建立“民情日记”,把广场舞噪音、充电桩不足等小事当成大事来办。这种主动俯身的姿态,本质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自觉,正如拉磨的驴始终盯着磨盘上的谷物,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才能让治理的“磨盘”转出实效。
然而现实中,少数基层干部陷入“磨拉驴”的被动局面。有的被报表台账牵着走,本该走访群众的时间耗在“表哥表姐”的工作里;有的被考核推着跑,为了应付各类数字指标,不惜搞“填表式帮扶”“拍照式整改”;有的被形式主义“磨盘”困住,开不完的会议、签不完的责任状,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磨拉驴”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政绩观偏差。当“痕迹管理”掩盖实际成效,当上级评价取代群众感受,基层干部就成了被磨盘拖着走的驴,看似忙碌却偏离了治理初衷。
“驴拉磨”与“磨拉驴”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守住为民这个圆心。主动拉磨的“驴”,心中装着群众,清楚每一圈转动都是在为民“研磨”;而被磨拖着走的“驴”,往往盯着上级“评分表”,把精力耗在“磨给别人看”的虚功上,忘了“治理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要校准政绩观的“指南针”,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让评价标准回归群众真实感受。多一些“民生温度计”,少一些“数字指挥棒”:考核乡村振兴,多看看农户粮仓里的新粮有多少,少盯着产业园的签约金额;评价社区治理,多问问居民夜里睡觉是否踏实,少计较宣传栏的更新频率。当群众满意成为主要指标,基层干部才能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重新找回主动拉磨的动力。
打破“磨盘”的不合理构造。有的地方推行“无会日”“减表行动”,把干部从开不完的会议中解放出来;有的建立“属地管理事项负面清单”,不让基层无限度“背锅”;有的推广“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到矛盾现场解决问题。这些举措如同给驴松绑,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琢磨“怎么拉”而非“怎么应付”。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心态滋生,让主动拉磨的“驴”不挨鞭子、不受委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