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9日清晨,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的一则通报刷遍各大媒体:加勒万河谷边防卫国斗争中牺牲的陈祥榕、陈红军、肖思远、王焯冉被追授一等功。信息发布的那一刻,不少老兵打开手机,沉默了许久——这块金灿灿的功牌,意味着至高的荣誉,也意味着国家机器将对烈士遗属启动一整套严谨细密的优待程序。
时间回拨到2020年6月15日夜。高原寒气侵骨,印军悍然越线挑衅,短兵相接的撕杀只持续了不到四个小时,却足以写进中印边境史。战斗结束后,四位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几岁。陈祥榕生前留下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被战友刻在营区石碑上;官兵们说起那晚仍心潮翻涌,“营长吼了一句‘跟我上’,兄弟们就冲了出去”,声音沙哑却铿锵有力。
![]()
战后褒扬的程序并不简单。根据《军人功勋荣誉条例》,一等功需由战区层级逐级审核,最终报中央军委批准。审批链条严苛到连立功事迹的文字描述都需反复核对,确保每一笔战术动作、每一次火力掩护都有确凿凭据。能闯过这道关,足见战功之分量。
荣誉确立后,地方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几乎是同步动作。福建屏南县县委给陈祥榕家挂上“光荣之家”牌匾,当天便成立对接小组,负责母亲的生活照料和姐姐的工作调配。河南漯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王焯冉妹妹进入事业编,只用了两周完成所有手续,效率之高,基层干部自己都称“破例”。甘肃定西为肖思远父母配备了家庭医生,社区卫生院每月上门体检一次。陕西汉中则更进一步,为陈红军烈士父母设立专项康复补贴,老两口常说一句话:“孩子走了,国家把咱当亲人。”
优待抚恤标准是有硬指标的。烈士褒扬金采用中央财政直拨,数额以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计算;一次性抚恤金则按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5倍发放。除此之外,还有月度定期抚恤金、减免房产税、供暖补贴、节日慰问金等多项政策。别看项目繁杂,背后却是精算。退役军人事务部有人算过账:一等功臣遗属在省会城市的实际年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当地中等偏上水平。
医疗保障更显细致。四省卫生健康委将烈士直系亲属全部纳入省级保健对象,建立了“绿色通道”。只要持专用就诊卡,无论三甲医院还是部队总医院,都能直接入院治疗、床位优先。每年体检清单里还列了心血管、肿瘤两大专项筛查,费用由财政埋单。地方干部私下打趣:“比企业高管的健康套餐还周全。”
教育照顾同样落到实处。陕西省教育厅与西安音乐学院签署协议,陈红军烈士的妻子走上教师岗位;陈祥榕烈士的外甥正在读小学,屏南县教育局已为他建立跟踪档案,升学前可优先选择县城优质学校。权益托底后,家属最大的顾虑被消解,他们常常在采访中提到的两个字是“安心”。
![]()
有人质疑“特权”。事实上,优待本质是国家用制度向牺牲者还债。专家曾在《国防报》上撰文指出:一等功的精神示范价值远超经济补偿,如果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忠诚、牺牲”必然沦为空洞口号。正因如此,抚恤金标准近年来不断随人均收入动态调整,确保烈士家庭不被时代落下。
有意思的是,很多援助并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分阶段启动。陈祥榕母亲在2022年被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县里第一时间为她联系福州三甲医院;2023年肖思远父亲申请翻修老宅,甘肃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帮其改造了防渗漏屋顶。看似琐碎的动作,折射的是政策的弹性与温度。
2024年春节前夕,四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举办“英雄家书”展览,把烈士生前写给家人的信件影印展出。观众排起长队,不少五十多岁的老兵在陈红军写给妻子的那句“待边关无事,归来为你做一桌家乡菜”前驻足良久。有人轻声说:“兄弟,任务替你完成了。”
![]()
从立功审批到褒扬安置,时间线只用了八个月,却奠定了家属一生的保障。优抚不仅关乎物质,更关乎社会价值导向。正因为制度可靠,官兵才能在寒风凛冽的加勒万河谷悍然挺身。烈士亲属被托举得稳稳当当,是对前线战友最直接的鼓舞,也是对潜在侵略者最有力的回击。
试想一下,如果战士的父母担心老无所依,谁敢放心冲锋?如今,一等功臣之家的灯火稳亮,足够昭示:在这片土地上,血不会白流、忠诚有回报。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