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阳新菜市场,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水产摊位前驻足。他手指轻抚鲜鱼的鳃部,鼻尖微嗅,眼神专注如鉴赏家——这是中国烹饪大师王胜三十余年厨师生涯里雷打不动的习惯。从2015年阳新喜悦酒楼的灶台到2025年国际甜品赛场的领奖台,这位以"食"铸魂的匠人,用一把锅铲翻炒出了地域美食的文化密码。
阳新起步:市井烟火中的味觉启蒙
2015年,王胜带着在无锡旅游学校习得的专业功底,走进了阳新喜悦酒楼的后厨。彼时的他深知,酒楼灶台不同于校园实验室,每一道菜都要经得起食客味蕾的检验。"那时候最怕是师傅喊'再来一份',"王胜回忆道,"不是因为忙,是怕自己的手艺没达到食客的期待。"在喜悦酒楼的三年间,他从切配工做起,把砧板当画布,将胡萝卜雕成牡丹,把土豆切成细丝,练就了"刀工过寸不烂"的硬功夫。
![]()
阳新地处鄂东南,江湖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王胜在酒楼工作期间,痴迷于研究本地食材的特性:富水湖的银鱼如何保持鲜嫩,阳新豚怎样烹制更显醇香。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周边乡镇,向民间老师傅请教"苕粉肉"的秘制方法,记录"春鱼炒蛋"的火候诀窍。这些市井烟火中的积累,为他后来成为"宜帮菜"传承人埋下了伏笔。
武汉淬炼:大酒店里的技艺跃升
2018年,王胜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入职武汉鑫皇朝酒店。这座华中地区的餐饮地标,汇聚了各地菜系的精英厨师,也让他首次接触到标准化的酒店管理体系。"以前在酒楼凭经验做菜,到了鑫皇朝才知道,一道菜的盐度可以精确到克,油温控制要精准到摄氏度。"王胜说。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现代餐饮的成本控制、营养搭配和宴会设计,从"厨师"向"厨政管理者"转变。
![]()
酒店的高端定位让王胜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舞台。他主导设计的"荆楚风情宴",将武汉热干面的芝麻酱融入西式酱汁,用洪湖莲藕打造分子料理,让传统鄂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烹饪视野,更培养了他"以文化赋能美食"的理念。正如他后来所说:"菜肴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荣归故里:鸿盛酒店的文化深耕
2022年,已是中国烹饪大师的王胜重返阳新,出任鸿盛酒店行政总厨。此时的他,肩上多了一份传承地域美食的责任。他主导推出的"阳新四季宴",按二十四节气精选本地食材:春分用香椿嫩芽做凉拌菜,夏至推出荷叶包裹的粉蒸肉,霜降时节则有暖心的豚骨汤。每一道菜上桌时,都配有手写的食材故事卡,让食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了解阳新的风土人情。
![]()
在鸿盛酒店的厨房,王胜建立了"师徒传承制",每天早晨带领年轻厨师进行基本功训练,每周开展"食材创新研讨会"。他将自己在武汉习得的标准化管理经验与阳新传统烹饪技艺相结合,制定了《阳新地方菜操作规范》,让"富水湖鱼头"等经典菜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酒店因此成为阳新餐饮协会指定的"地方菜传承基地"。
超越边界:从灶台到国际赛场
2025年5月,王胜的名字再次惊艳餐饮界——他在第五届中国甜品锦标赛中斩获巧克力组金奖,将代表中国出征2026年新加坡西点亚洲杯。这看似跨界的成就,实则是他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获奖作品"红绸鼓韵",以巧克力为原料雕刻出阳新民间鼓乐的场景,鼓架上的貔貅纹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甜品工艺的完美融合。
![]()
"做人要有爱心,做菜要有诗情。"这是王胜常挂在嘴边的话。从阳新喜悦酒楼的学徒到国际赛场的冠军,从研究本地菜的厨师到传承"宜帮菜"的大师,他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烹饪艺术,既要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又要翱翔于文化的天空。如今,王胜依然每天清晨出现在阳新的菜市场,因为他知道,最动人的美味,永远诞生于对食材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