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重大工程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十四五”以来,国家以战略性重大项目为牵引,累计投入350亿元实施风云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19项重大工程,年均投资增速达26%,规模达“十三五”时期的2.3倍,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技术底座。
五年来,气象部门立柱架梁,投入结构优化释放乘数效应。近七成中央资金投向省级及以下气象部门,近半项目落地中西部地区,形成“以工程补短板、以创新强能力”的发展格局,既激活了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动能,也有效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从雪域高原到海岛边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经济带,一张覆盖城乡、协调联动的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网络正在织密织牢。
五年来,气象部门铸魂强芯,基础设施实现系统性重塑。在技术体系建设上,国省统一布局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建成运行,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和“数算一体”集约服务,彻底扭转了国省数据“孤岛”局面。全国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持续优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跃升,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立体观测新格局,为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提供了高质量“数据粮草”。
重大工程的实施,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全球天气模式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延长至8.1天,与国际顶尖水平并肩;24小时城镇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5.1%,24小时暴雨预报TS评分提升1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48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至65公里——各时效预报能力全面超越美、日等国,达到国际领先。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7.7%,公众覆盖率高达99.8%,形成“广、快、准”的预警信息传播矩阵。
各地气象部门坚持守土安民,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依托现代化业务体系,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和应急联动机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与“十二五”相比,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死亡失踪人数由1300人降至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由0.6%降至0.3%,在护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彰显使命担当。
依托重大工程,气象部门赋能发展,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气象助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提示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气象服务能源产-供-储-销全链条,支撑2000多个新能源场站利用风、光资源精准发电调度。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气象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大幅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指数。
从夯实基础到创新引领,从补短强弱到系统跃升,气象重大工程建设的每一步,都印证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深刻内涵。站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新起点,气象部门将继续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为强国建设贡献更强气象力量。
供稿:中国气象局规划财务司
发布:刘佳
审核:段昊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