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谷歌近日启动了“Suncatcher”计划,探索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机器学习计算系统;同时马斯克也宣布,旗下SpaceX将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
知名科技企业的系列动向,让原本属于科幻范畴的“太空算力” 迅速成为科技与市场的热议焦点。
所谓太空算力,是将数据中心部署在太空轨道,使卫星进行数据采集的同时计算与分析,兼具低成本、高效率、快速部署等核心优势。
而在11月初,Starcloud携手Crusoe已将英伟达H100送入轨道,并计划在2027年推出“太空GPU云服务”。
这标志着太空算力已从科技企业的战略构想,迈入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探索的新阶段,同时有望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新的机遇。
![]()
本期,我们梳理太空算力这个前沿概念,根据产业协同与业务关联,筛选出有望利好的7大领域及其代表公司,供大家研究参考。
注意: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研讨。
领域一:卫星制造与材料
核心逻辑:太空算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卫星,这将直接带动卫星制造及其器件材料需求,近年来,我国卫星制造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轻量化、高强度方向发展,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代表公司:中国卫星、航天电子、国博电子、臻镭科技、天银机电、斯瑞新材、光威复材、宝钛股份、国瓷材料等。
领域二:卫星互联网
核心逻辑:一方面卫星互联网是太空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太空算力作为天基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算力网络,并降低卫星互联网成本,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代表公司:中国卫通、普天科技、上海沪工、海格通信、三维通信、天奥电子、信科移动、通宇通讯、天箭科技等。
领域三:商业航天
核心逻辑:商业航天的低轨通信星座是太空算力的“神经网络”,且商业航天通过可回收火箭等技术,将发射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可以说没有商业航天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太空算力就是无本之木。
代表公司:中科星图、中国卫星、超捷股份、高华科技、航天环宇、中信重工、斯瑞新材、中天火箭等。
领域四:算力芯片
核心逻辑:算力芯片是算力的核心底座,太空算力也不例外,拓宽其应用场景与需求;而太空算力要求卫星具备在轨数据处理能力,对芯片性能要求更高;目前,英伟达H100芯片已通过Starcloud卫星进入轨道。
代表公司:寒武纪、海光信息、四川金项、航宇微、复旦微电、紫光国微、恒烁股份、景嘉微、国科微等。
领域五:数据中心配套
核心逻辑:太空算力虽然能够在卫星上进行数据处理,但仍有部分数据需要传回地面数据中心进一步分析;同时,地面数据中心可以对太空算力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二者相互协同,共同构建高效的算力网络。
代表公司:宝信软件、网宿科技、光环新网、数据港、奥飞数据、大位科技、首都在线、浪潮信息、南兴股份等。
领域六:电源系统与光伏设备
核心逻辑:电源系统是太空算力稳定运行的核心电力支撑,目前,太空算力主要依靠太阳能光伏板获取能源,太空中同面积电池板接受的光能相比地球高,发电效率提升,且需要配备电池储能系统。
代表公司:上海港湾、乾照光电、臻镭科技、新雷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弘元绿能、太阳能等。
领域七:软件与应用服务
核心逻辑:软件与应用服务是是将太空算力转化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终环节,目前我国取得领先地位,极光天基大模型JigonGPT已在轨运行超600天,且多座太空计算星座已实现商业运行。
代表公司:中科星图、航天宏图、普天科技、开普云、软通动力、超图软件、顺灏股份、佳都科技等。
![]()
综合来看,在技术突破与科技企业的引领下,太空算力已成为商业航天与算力产业融合的新前沿。
本文据此梳理了从卫星制造、算力芯片、能源系统等硬件,到软件应用与服务的七大关键领域,未来有望受益于太空算力的发展。
*提醒:太空算力尚处于概念阶段,且当前市场波动大,请务必注意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