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男性作者,我这辈子只用过两片卫生巾。
高中军训,后脚跟的水泡磨烂了,我厚着脸皮跟女同学借的,左脚一片,右脚一片。至今我也不知道那两片救了我站姿的卫生巾是什么品牌,我知道绝大部分男性和从前的我一样,都不关心这个产业。
但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突然激发了想聊聊这件事的冲动:
近日,河南郑州的霍女士反映自己给13岁女儿买的苏菲安心裤,用了10片后,女儿无意中发现里面竟然有虫子在爬。苏菲厂家回应生产环节发现活体虫类的可能性为零。但当着苏菲品牌方负责人的面,记者现场随机打开一包霍女士购买的且未拆封的苏菲安心裤,发现里面也出现了活虫。
客服表示,其产品在全自动化封闭生产线上制造,生产过程中有100℃以上高温喷胶、高温压花工艺等,生产环境符合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生产环节混入的概率为零,“我们对同一工厂生产的同一批次产品进行了抽查,均未发现有活虫和虫卵存在” 。
这我就很难接受了,新闻里撕开的哪是一包卫生巾的封口,明明是一个价值数百亿产业的三重谎言。
资本的谎言,监管的片面,以及消费者的自我欺骗。
/壹/
我们先来听听,官方声明里的三句鬼话。
第一句,"经内部核查并非产品质量问题"。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我们调查了我们自己,发现我们自己没有问题。这种自证清白的逻辑结构,隐藏着一个法律陷阱。只要他们不承认是"质量问题",就不会触发《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召回机制,不用承担大规模赔偿责任。
第二句,"生产环节混入的概率是0"。这是一个死鸭子嘴硬的诡辩。在生产环节里唯一概率为0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的生产管理有漏洞。如果混入概率真的是0,那虫子是怎么出现的?量子隧穿?平行宇宙?这种断言的真实作用,是用一个绝对化的结论,堵死所有质疑的空间。
第三句,"请您放心使用"。翻译过来就是:请继续消费,这次舆情不要影响苏菲这个季度的销售数据。
这三句话背后,真实动机极其简单,规避召回责任,维持市场信心,等待热度过去。他们赌的是时间,赌的是你的遗忘。
客服嘴里也只有僵硬的背诵。"100°C以上高温喷胶工艺""多道零间隙滚轴压制""全自动化封闭生产线",这些词汇堆砌起来的目的,是制造一种信息不对称。你不懂这些专业术语,你就没有资格质疑。这和某个庸医对病人说"你这是胆囊炎合并胰腺炎伴有轻度肝功能损伤"是一个道理,用专业性碾压你的抗争权。
我极其厌恶这种话术,高温工艺确实可以杀死虫卵,这没问题。零间隙滚轴也确实可以压制异物,这也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工艺保障的是生产环节,而原料环节呢?存储环节呢?运输环节呢?就像一家餐厅对你说"我们的炒锅温度300度,绝对高温杀菌",可蟑螂是在食材进厨房的时候就有的呀。
苏菲也不是第一次出事了,22年就爆出来卫生巾里有死虫子,三年过后竟然蠕动起来了,凤凰涅槃是吧?
卫生巾有活虫,不光是生产中有虫卵混入,更在于监管体系本身,就有一个致命的漏洞。
/贰/
这个漏洞的名字叫"分类错误"。
卫生巾从用途上看,应该归为医疗器械。它直接接触女性私处粘膜,长时间贴合在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任何污染都可能导致感染、过敏、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种产品的风险等级,理应和隐形眼镜、创可贴这类医疗器械相当。
但现实是,卫生巾在中国的监管分类是"一次性卫生用品",和餐巾纸、湿巾属于同一个类目。运输按纸品标准,存储按纸品标准,生产环节的卫生要求也是按纸品标准。
你没看错,一个直接接触女性敏感体表的产品,监管等级和你擦嘴的餐巾纸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原因。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早期卫生巾工业刚起步的时候,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就按照纸品来管理了。后来随着行业发展,这个分类一直没改。没人愿意去推动修改,因为改了之后,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都要重构。
其次还是成本问题。如果卫生巾按医疗器械标准监管,生产车间需要无菌环境,运输需要冷链或者恒温控制,每一批次都要严格追溯,出了问题要强制召回。这些要求会让成本翻倍。企业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所以他们乐见于这种"低标准高利润"的监管现状。成本省下来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对比一下同样接触人体的其他产品。
隐形眼镜,三类医疗器械,最高监管等级,需要临床试验,严格追溯。
创可贴,二类医疗器械,需要无菌包装,有明确的灭菌标准。
卫生巾,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标准等同于餐巾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直接接触人体开放区域的产品,监管等级还不如一片贴在手指上的创可贴?
答案很简单。这种监管漏洞的背后,是对女性健康需求的系统性忽视。你可以说这是历史原因,你可以说这是成本考量,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每月都要使用,关乎数亿女性健康的产品类目,被当成了纸巾。
荧光剂超标,甲醛残留,霉菌污染,过去十年里卫生巾相关的质量事件从未断过。每次的应对模式都一样:"这是个案""非质量问题""我们会加强管理"。
热度过去,一切照旧。从来没有人追问:为什么这个行业可以反复出问题?
因为监管分类本身就是错的。你用纸品标准管理医疗用品,当然会出医疗事故。这不是企业的问题,这是游戏规则的问题。企业只需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他们就是合法的,合规的,可以拿着"符合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这句话当免死金牌。
达标不等于安全。合规不等于良心。
/叁/
在卫生巾事故频出的当下,众多女性消费者的表现也令人瞠目。
无数人在喊"再也不买国产了""还是进口的靠谱""西方品牌不会这样"。我看着这些评论,有种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感觉。
因为苏菲是正经八百的日本企业,尤妮佳株式会社旗下的品牌。
消费者看到"苏菲"两个中文字,就下意识地归类为国产,然后开始批判国产品质差。这种认知错乱背后的荒谬是双重的。
第一重荒谬:盲目的品牌崇拜。看到汉字就骂国产,看到英文字母就喊进口。你根本不在乎事实,你只在乎你脑子里那套"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叙事。这种消费心理被资本研究透了,所以市面上一半的"进口品牌"都是在国内贴牌生产,换个洋名字,价格翻三倍。你以为你在用钱投票,其实你只是在用钱证明自己是个冤大头。
第二重荒谬:更深的自我欺骗。你以为换个品牌就能逃脱系统性风险。你以为问题出在品牌,其实问题出在这个品类的监管体系。日本企业在日本本土或许不敢这么干,因为日本的卫生巾监管标准严格,出了问题代价巨大。而在中国市场,他们遵守的是中国的最低标准。资本没有国界,但日本人的底线有国界。
消费者抢购进口品牌,只会让这些品牌更加肆无忌惮。因为你把问题归咎于"国产品质差",就不会去追问监管为什么失守。你的每一次"用脚投票",都在强化一个错误的叙事:不是制度有问题,是你没买对品牌。
这种"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恰恰是资本最喜欢的。
你觉得日本企业更负责?看看苏菲的回应。你觉得外资更有良心?看看他们在华的双重标准。你觉得花更多钱就能买到安全?看看这个行业的监管分类。同样的工厂,同样的生产线,贴上不同的标签,价格差三倍,但原料来源,生产工艺,存储运输,全都一样。
你可以选择苏菲,护舒宝,高洁丝,七度空间,ABC,任何一个品牌。你唯一不能选择的,是让卫生巾按照医疗器械标准来监管。因为这个选择权不在你手里。你有消费的自由,你没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权力。
所以你的愤怒,你的抵制,你的"再也不买",最终都会消解在下一次促销活动里。资本不怕你愤怒,资本只怕你不消费。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里挑选,你就还在这个游戏里被收割。
/肆/
我也知道,这篇文章写完热度终会过去。苏菲还是那个苏菲,卫生巾还是按纸品标准监管,消费者还是会继续在评论区喊"不买国产",然后继续购买各种品牌的卫生巾。
这个事件的本质,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企业有权力决定产品标准,只要符合监管规定的最低线,他们就可以把成本压到最低,把利润做到最大。监管有权力决定分类标准,是医疗器械还是纸品,这个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也决定了消费者面临的风险。
消费者没有权力。你只有选择权,在既定的游戏规则里挑选不同的品牌。你的选择在这个游戏里根本不重要。因为无论你选国产还是进口,选便宜的还是贵的,你都在一个错误的监管体系里做选择。
社会需要孵化出一个真正的女性卫生用品的骄傲,而其他的只适合放在鞋子里垫脚。
(完)
![]()
写点不一样的,感谢您的点赞,关注和推荐。
来自黑糖文字局家族,关心你的钱包和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