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彭章霞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十四五”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5年间,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是增收的前提,增收是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首先得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收入增长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才会越来越足。
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同时,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此外,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从“一小”的抚养教育到“一老”的就医养老,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劳动者权益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能更好调动发展积极性,创造更多有效需求。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有了物的全面丰富,还要有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多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涵盖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全方位“福利包”,这是“投资于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让大家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吃上更放心的食品,也是“投资于人”;发放育儿补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同样是“投资于人”。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显著,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一般国家实现现代化通常会遇到的问题,还会遇到大国独有的挑战,这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需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的系统工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立足基本国情,平衡社会利益,既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可持续性,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点滴的民生“小事”,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认真对待每一个朴素的民生愿望,就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成色更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