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安在线
11月8日晚间,中安创谷科技园里,2025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产业对接会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安徽新媒体集团共同承办。
![]()
走进对接会场便会发现,这场会议的“分量”藏在参会名单里。央企代表带着跨区域协作的需求而来,知名民企抱着寻找新赛道的期待参会,省属企业亮出扎根江淮的产业优势,安徽多地市的招商与园区代表则带来了当地的“诚意清单”——从合肥的科创资源到马鞍山的区位红利,从安庆的产业链布局到霍山的生态特色,多元主体的汇聚,让这里成为观察安徽产业生态的一扇窗口。
没有冗长的客套,会议的节奏紧凑而务实。企业代表发言环节“干货”满满,地市与园区推介环节“诚意”十足,随后60分钟的座谈交流更是思想碰撞的舞台。
从产业链协作的构想,到营商环境的细节,再到具体项目的对接意向,每一句讨论都紧扣“合作”二字,每一个共识都朝着“共赢”迈进。
这场看似常规的产业对接会,实则是安徽产业发展的缩影。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当科创优势持续释放,各地市找准差异化定位,以这样的“对接”为纽带,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地方推介亮“家底”:安徽凭什么吸引全球目光?
![]()
推介环节,几位地市代表都带着“硬核家底”来——不是喊口号,而是拿数据、说优势,让人一眼看清“安徽能给什么,企业来能得到什么”。
比如合肥的“科创+产业”双轮驱动优势尤为突出。据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爽介绍,2024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4%,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底将突破1.2万家,近三年常住人口增加53.7万,位列全国城市首位。
作为全国第二个获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首批首个挂牌国家实验室的城市,合肥已布局13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是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拥有大众安徽、比亚迪、蔚来等6家整车企业,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人工智能入围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合肥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必争之地”。
马鞍山的吸引力,则藏在“左右逢源”的区位里。“我们一手拉着‘南哥’(南京),一手拉着‘肥哥’(合肥),100公里半径里有3000万人口的市场!”马鞍山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袁敏介绍说,作为长江沿岸城市,港口外贸吞吐量连续多年居安徽首位,是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工业基础方面,马鞍山“因钢设市”,涵盖36个工业大类、30个制造大类,规上工业企业达1700多家,2024年1-8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1.4%,居安徽省首位;中联重科、吉利控股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区位红利与制造根基的叠加,让马鞍山成为产业转移与协同的“优选之地”。
![]()
安庆的“全链条+多业态”产业体系展现韧性。安庆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楚介绍,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长江流域战略要地,安庆构建了“2+4+2+N” 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及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提升壮大现代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制造等四大重点产业,加力布局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空天信息两大未来产业。
同时,安庆拥有2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及5个“国字号”开放平台,300余家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全链条的产业生态让安庆成为多元业态发展的“潜力之地”。
霍山的“生态+特色”发展路径彰显特色。霍山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文龙表示,作为大别山区36个县中人均GDP首位县,霍山拥有“国家生态县、国家养生宜居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重称号,走出了生态与产业共生的道路。
工业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拥有全市唯一省级战新基地,链主企业应流集团深耕航空航天、核电泵壳等领域,与高校联合攻关关键技术,2025年目标产值突破100亿元;绿色食品酿造产业中,投资62亿元的迎驾贡酒数字经济循环化产业园加速推进;农业领域,霍山石斛、霍山黄芽、毛竹三大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可观。75.1%的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含量达世界卫生组织标准40-60倍的生态优势,更让霍山成为生态产业与康养经济的“特色之地”。
多方联动破“壁垒”:产业协同如何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
产业对接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资源、地域壁垒,推动“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匹配。
此次对接会中,政府、商会、企业三方联动,形成“平台搭建—桥梁纽带—主体发力”的协同机制,让合作从“意向”走向“落地”,从“单次对接”走向“长效协作”。
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省属重点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赋能产业协同,“十四五”以来总投资额超150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连续两年居省属企业首位,打造的“基金丛林”体系累计设立基金188只,认缴规模3016亿元,实缴2413亿元,投资新兴产业项目超1000个,所投企业累计上市(过会)156家,同时建设“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技园,入驻企业1292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为科创企业提供优质载体。
在地市层面,各地以营商环境为“抓手”,合肥政府透明度居全国第五,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前十城市;马鞍山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连续7年实施创新优化举措,城市信用监测指数居全国第七;安庆推行投资项目全过程代办帮办,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包保机制,每月举办政企恳谈会倾听企业诉求;霍山打造“无忧办”服务品牌,通过“一站式服务+项目管家”实现“企业张张嘴、政府来跑腿”。从平台搭建到服务保障,政府的“有形之手”为产业协同扫清障碍。
商会发挥“桥梁纽带”与“资源整合者”作用,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实地考察科大讯飞、中电信量子集团、安徽创新馆等点位后,企业落地意愿强烈,“政产学研融合机制为中小企业搭建起成长阶梯,文创园的蓬勃发展更为中小文创企业提供了滋养沃土”。
在对接会的座谈交流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产业合作、资源对接、政策共享畅所欲言,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活动促进了政企间、区域间的资源精准对接,更推动了合作共识向行动转化,这种多方联动的机制,正成为安徽激活产业动能的“关键一招”。
生态培育破局: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
长期以来,区域间的信息壁垒、企业间的需求错配,是制约产业协同的重要瓶颈。
与传统招商侧重“引进单个企业”不同,此次对接会传递出安徽“培育产业生态”的深层思路。这种生态思维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一,是“科技—产业—资本”的联动,安徽省投资集团不仅用基金为企业“输血”,更通过中安创谷科技园提供载体,形成“孵化—投资—成长”的全周期培育。
其二,是“龙头—中小”的共生,合肥百大集团提出“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并非单纯扩张自身业务,而是带动上下游数万家中小供应链企业;霍山应流集团在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时,也为本地配套企业预留了协作空间。
其三,是“硬产业—软服务”的融合,马鞍山“拿地即开工”的熟地保障、安庆“政企恳谈会”的问题解决机制、霍山“无忧办”的全流程代办,都在为产业生态注入“服务基因”。
安徽产业发展的关键,已不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或“资源禀赋”,而是通过平台搭建破解资源碎片化、通过生态培育实现系统升级、通过战略定力锚定长期价值——这些逻辑,或许正是安徽能吸引央企、民企、中小企业、外企等共同参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记者 史睿雯 刘玉才 朱晓桐 刘职伟)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编辑:郭春燕
责编:叶娟
审核:毛书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