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孟荣涛
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也被称为孔庙。因孔子被尊为儒家代表,文庙自然成为践行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历史上各地区推进官学发展的重要场所。北疆地区的文庙既是儒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肩负着推进我国北部边疆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文庙,充分彰显出儒家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生动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互鉴的动态变迁过程。
内蒙古地区曾有十余座文庙建筑,现仅存位于土默特学校校园内的土默特文庙,学校旁边的街道得名文庙街并沿用至今。土默特文庙是清廷在内蒙古地区最早修建的文庙建筑,从而使儒家文化、崇儒重教之风在北疆地区传播、盛行。
据《敕建文庙碑记》记载,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在长达20年的任职期深受民众爱戴,感恩的百姓们捐款捐物想为他修建生祠,丹津谢绝这一提议后上奏朝廷请求以中原地区所建文庙的规制,在归化城修建土默特文庙并兴办官学。“皇帝洞鉴其诚, 照所请准行”,1724年文庙建造完成,1726年创办土默特官学。1735年,钦差大臣通智奏请雍正“动用帑金,并诸公捐赀”后,按照孔庙规制对文庙进行了重修。通智广泛选拔人才、予以官衔,为他们提供了晋身之机,并获准由官学考拔俊秀者并授为九品笔帖式,学子们除了被选为本地之章京、笔帖式外,更优者还被举荐到京城任职。北疆地区年度春秋仲月祭祀孔子的礼仪由土默特蒙古都统主祭,全旗参领、佐领等人及官学学生悉数参加,祭祀活动肃穆、隆重。
土默特官学所用多元语文的儒学教材由清廷钦定或编订,并以规范化标准编订祭祀孔子的礼仪并推广练习,所培养的人才成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桥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庙成为“设满洲、蒙古教习, 教众人之子弟”的唯一场所,促进了文化教育制度和官员选拔体系的融合,同时也加强了朝廷对北疆地区的管理。悬挂于文庙的康熙和雍正所题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彰显出皇帝对北疆文教发展的厚望。
文庙在儒家文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官学和书院的融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庙学合一”即“庙学”现象,影响并推动着我国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随着北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日益增多,1739年建立绥远城官学,1781年起土默特文庙新设汉官学,1886年土默特官学更名为启运书院,1904年启秀书院更名为绥远城中学堂,1907年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1914 年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该校培养出以乌兰夫、布赫、云布龙为代表的优秀人才,有力推动了内蒙古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土默特文庙分左、中、右三门,正门在泮桥之北,中门称泮宫,主体建筑大成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后面还有三间崇圣祠,虽经多次修缮,但始终保留着传统建筑布局和规制。
汉代以来,文庙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交融的象征。不断发展、壮大的封建王朝,文庙建设也随即延伸至边疆,这不仅是儒家文化融入边疆地区、浸润边疆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以文化认同深化政治认同,连结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纽带。文庙及其建设体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而不同”等理念,奠定了边疆地区坚实的文化基础,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