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读了<<订单爆单159万吨!天赐材料涨停背后,六氟磷酸锂涨价才是真推手》后提出以下问题:那么问题来了,那些用这些材料的公司是不是会成本上涨了,带来了那些公司材料涨价带来了利空?
特以此文回复。以便更多读者朋友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六氟磷酸锂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原料(占电解液成本超50%),其价格两个月翻倍破12万/吨的暴涨行情,已沿着产业链引发连锁反应,下游用材料企业集体面临成本承压,其中三类企业利空效应最显著:
1. 中小电解液厂商:夹缝中求生,利润被直接腰斩
电解液企业是六氟磷酸锂的直接消耗方,原材料成本占比超五成,涨价直接挤压利润空间。头部电解液企业(如天赐材料)因自产六氟磷酸锂,成本较同行低700-800元/吨,具备抗风险能力;但中小电解液厂商既没有自产产能,又缺乏与上游头部企业的长单锁定(长单占比仅20%左右),只能以8.5-9万元/吨的散单价格采购,成本骤增且拿货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订单后延,利润被直接腰斩,生存压力陡增。
2. 二三线电芯厂:议价权弱,成本比头部高10%以上
![]()
电芯厂(电池企业)作为电解液的直接采购方,成本压力随电解液价格上涨传导。头部电芯厂(如宁德时代)已完成议价,长单价格锁定在较低水平,且长单占比达40%-50%,成本可控;但二三线电芯厂(如部分地方中小电池企业)长单占比低,议价时只能参照头部价格上浮5%-10%,加上散单采购占比高,整体成本较头部企业高出10%以上。在终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些企业难以快速提价转嫁成本,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部分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企业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3. 尾部六氟磷酸锂小厂:复产无望,被彻底挤出市场
此前低价周期中,大量尾部六氟磷酸锂小厂(月产能500-1000吨)已被淘汰,但仍有少量未出清产能。这些企业生产成本极高(可达市价两倍),且缺乏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原本寄望于涨价后复产,但当前8-9万元/吨的价格尚未达到12-13万元/吨的复产盈亏线,加上设备重启、环保审核等成本高企,复产基本无望,最终将被头部企业(天赐、多氟多等CR3市占率超70%)彻底挤出市场,利空效应贯穿全年。
利空影响关键:长单占比和自产能力决定抗风险力
![]()
企业类型 核心利空点 抗风险能力
中小电解液厂 散单采购成本高、拿货难 极低(无自产+长单少)
二三线电芯厂 议价权弱、成本上浮幅度大 较弱(长单占比仅20%)
尾部六氟小厂 成本倒挂、复产无门 无(技术+规模双落后)
头部企业(全产业链) 几乎无利空,反而受益涨价 极强(自产+长单锁定)
![]()
简单说,没有自产六氟磷酸锂能力、长单占比低的中小下游企业,是这次涨价潮中最受伤的群体,利空直接体现在利润下滑和市场份额被挤压;而头部企业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和定价权,反而能将成本压力向下传导,实现利润增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