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百味的市场部可能想不到,只因为地铁广告中的一句“面包只上一天班”,就让上班族们集体“破防”了。
毕竟对这些拖着还没完全清醒的身体,想着今天要完成哪些KPI、即将回复无数条消息的打工人来说,当看到“只上一天班”的面包时,广告里说的“松弛感”突然就变得讽刺了起来。
![]()
赛百味的地铁站广告
相反,同样在地铁站铺设广告的BOSS直聘,却用一句“越想越生气,索性打卡BOSS直聘,越想越高兴”接住了这份厌班情绪,坦诚的表达也成功让那些原本绷着脸的通勤打工人们,路过广告牌前时会心一笑。
两种表达的背后,其实是同一套逻辑——对打工人生活的观察。而它们所引发的两种反响,区别在于视角:一个在评价你,一个在理解你。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拒绝被代表、期待被共情,商场与品牌“说人话”的能力,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从交易,到交心
为什么有些广告投入不菲,却始终难以打动人心?
这正是许多品牌面临的困境——越是用各种标签和数据来定义目标受众,却反而忘了真实的消费者应该是独特的、有思考、有千百种情绪的“人”。
事实上,“人感”营销并非什么新鲜概念。早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广告巨头博报堂旗下的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就提出了“生活者视角(生活者発想)”理念:不应把作为目标客群的人简单看作是“消费者”,而应将他们视作在具体情境中的“生活者”来看待。
时至今日,他们的官网仍会每月更新“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通过追踪采访居住地和年龄层各异的消费者,作为其后续营销动作的指南。
![]()
博报堂的官网
新冠疫情期间,他们为泰国尚泰百货策划的一支广告,不以促销信息为重点,而是以喜剧短片的形式,讲述两位朋友千方百计战胜对方,只为了先一步去尚泰百货买到心仪打折商品的故事。用幽默的剧情,为消费者带来了情感上所需的温暖陪伴。
![]()
![]()
为泰国尚泰百货打造的创意广告|来源:网络
而这种“以人为核心”的思维,在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学意义。
从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到项飙有关“消失的附近”的阐述,都指向了现代社会中,受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家庭、社区、宗教等传统关系的作用正逐渐被削弱。在让个体更加独立与自由的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
这一背景下,人们会被迫在网络、消费、兴趣社交等其他的场景和关系中寻找认同,以对抗这种焦虑。
《情绪驱动下的品牌突围策略》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情感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并有望在2029年突破4.5万亿元。有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情绪价值的核心在于“满足感”与“群体归属感”。
这一背景下,谁能跳出来拥抱消费者,以一种“懂我”的共情为他们提供稀缺的归属感和情感连接,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说人话,做“活人”
如果说学会理解人、读懂人,是人感营销的起点;那么学会“像人一样说话”,才是激发共鸣的关键。
很多商场已经开始在做这一点了——用一句能让人心动的标语、一个带有人设的角色,来和消费者真正对话。
比如,过去只被用于轮播广告的商场大屏,如今变得更有情绪、也更有温度了。
今年母亲节期间,龙湖重庆时代天街团队在大屏打上了“我随我妈,人见人夸”的标语,以第一视角道出了许多当代人未曾说出口的对母亲的骄傲。这种借以情感进行的公共表达,也让标语成功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拍照。
![]()
龙湖重庆时代天街大屏|来源:网络
这也不是天街第一次因为大屏出圈。从龙湖北京大兴天街在七夕打出的“工位主理人”标签,到龙湖苏州狮山天街在520上线的一句简单直白的单身宣言,都成为了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浏览量破万的热议话题。
![]()
龙湖北京大兴天街大屏|来源:网络
![]()
龙湖苏州狮山天街大屏|来源:网络
不止于龙湖,长沙悦方ID MALL的一句“老板需求全合理,真的(撤回键:已焊死)”的风趣文案,同样捕捉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戏。网感话语配合高饱和度的视觉设计,也让项目成为了长沙五一商圈中的“大街嘴替”。
![]()
![]()
长沙悦方ID MALL大屏|来源:网络
成都大悦城在儿童节期间,巧妙地通过“凭我现在这个脑子,过个儿童节不过分吧”的标语,将节日活动的受众从家庭客群扩展到了更多渴望松弛感的年轻人。
这一自嘲语气在引起大众共鸣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为后续项目打造的“大小孩乐园”主题活动提供了引流助力。
![]()
![]()
成都大悦城大屏|来源:网络
南京景枫中心的国庆营销,则精准捕捉了打工人心态,通过大屏+橱窗贴的形式将节前摸鱼与节后补班的真实状态呈现了出来。
而不远处写着“我做事 你操心”的插画小人充气玩偶,不仅以强烈的视觉动感强化了传播记忆点,也成为项目后续举办的插画小人与粉红兔子快闪活动的有效前宣。
![]()
![]()
南京景枫中心的快闪宣传|来源:网络
除了项目活动前宣的“单打独斗”,在更深层面,大屏还能促成项目的对外交流,以及与城市情绪的深度绑定。
例如在刚结束的苏超期间,南京新百、苏州平江万达等一批江苏商场,就纷纷利用大屏加入了城市应援。自带城市荣誉感的隔空喊话,不仅为项目赢得了本地路人缘,更通过集体声量的制造,将个体的商业宣传升级为了一场文化事件下的联动发力。
![]()
![]()
江苏商场的苏超应援大屏|来源:网络
又比如,越来越多的商场社交账号,开始从冰冷的官方号变得更有“人味”了。
凯德虹口利用紧邻虹口足球场的区位优势,精准切入了当火的粉丝经济,推出了追星专属账号“星饭司”。
如今这一账号不仅是项目中应援信息的发布方,更成为了彼此沟通的桥梁——粉丝可以通过账号直接与项目团队联系,凯德虹口则以提供场地支持、策划应援活动的形式,深度联动粉丝群体进行应援共创。
![]()
![]()
星饭司小红书账号
厦门星河COCO Park则以“00后运营”等标签,将其小红书账号塑造成了一个鲜活的人设。除了日常宣传中所用的网感话术外,账号还会用活泼有趣的画风与其他本地商场互动,赚足了一波路人缘。
![]()
![]()
厦门星河COCO Park小红书账号
同样如此的还有深圳大悦城,项目直接在账号简介中亮出“本账号由时尚民工joy女士接管”,将官方账号化为一个身份的内容载体。
再加上运营团队成员风格鲜明的内容输出,让日常的品牌宣传内容都变得更为活泼,甚至令一些消费者都忘记了自己所关注的是个官方号。
![]()
![]()
深圳大悦城小红书账号
账号形象的“活人化”,不仅提升了用户与项目账号的互动率和评论数,还有效拉高了项目对外的吸引力和自身的年轻属性。
而无论是“说人话”的大屏投放,还是“有人味”的账号运营,它们想要的其实都很简单——让路过的你停下脚步,让刷到的你会心一笑,也许再拍张照或留个言。
在回应的那一瞬间,人与商业之间最微小、也最真实的连接,就已悄然发生。
越真诚,越共情
当然,怎么做“人感”,商场还只是刚刚起步。从大屏到社交账号,它们正在学习如何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与顾客交流。
但整体来看,大多数商场的表达仍停留在“捕捉大众情绪”这一层面——内容随着热点变化而变化,今天共情打工人,明天又换成为城市加油。
相比之下,品牌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早,也更远。它们早已不满足于制造好感,而是把“人感”当作一项长期工程去经营——有明确的性格、有连贯的语气、有一以贯之的态度。
从这一点上看,商场完全可以向更资深的品牌方学习。蜜雪冰城或许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
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来源:网络
如今的“雪王”早已不是一个静态的logo,从魔性广告歌到跨界互动,它被打造成了一个会结伴出行,或闯入其他品牌门店battle的网红。但每一次出现都保持着同一种气质——亲切、幽默、毫无距离。
![]()
雪王与其他品牌的battle|来源:网络
这种长期一致的表达,让人即使没有看到产品,也能立刻辨认出那份熟悉的“雪王式快乐”。
而近两年以广告语频频出圈的台湾宜家,则是平面营销的大师。
它就像一个机敏幽默的95后:一句话能精准戳中时下热点,一张图能让人会心一笑。但这种含梗量极高的表达,并不只是对生活的调侃,而是更多一种温柔的理解:它看见你的疲惫,也提醒你,生活其实没那么糟。
![]()
![]()
台湾宜家的创意宣传文案|来源:网络
在其三十周年之际,品牌也并未大肆宣传折扣,而是将聚焦点回归到了购物袋、沙发等日常物品上,并配以用户视角的内心独白,将它们化身为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家庭成员。通过融入家与生活的产品叙事,唤醒了消费者对品牌“懂我”的深层信任。
![]()
![]()
台湾宜家的三十周年广告|来源:网络
还有如今已成为商业地产圈耳熟能详的新锐品牌止痒商店。这个定位在“专治有趣灵魂深处瘙痒”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情绪密度极高。
最近,开始向平台转型的他们又在上海蟠龙天地开出了一家“五金店”。走进店中,带着谐音梗和共情能力的创意插画和标语随处可见,售卖的产品则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毛绒菜刀挂件或城市限定的止痒膏。
令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也让止痒商店将从第一家店就立下的创意人设,在更多品类和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延伸。
![]()
![]()
止痒商店“五金店”|来源:网络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人感营销不再是一句好玩的文案或一次成功的互动,更是Branding层面长期的、统一的表达。
瑞安新天地行政总裁张斌最常强调的一句话是:所有面目模糊的项目终将被市场淘汰。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品牌与商场也必须有鲜明的情绪与表达方式。
从一次爆梗,到持续共情,当这种特质被长期坚持下去,它就会成为一种被记住的“人格”。而这,正是人感营销真正的长期价值。
结语
回顾今天的商业营销,“人感”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更有趣,而是因为它更有效。它是在信息过载与个体孤独的双重背景下,让商业或品牌建立起与大众信任的必经之路。
但要做好它,绝不是“像人一样说话”就好,否则就会像赛百味广告引发的争议,即使形式再突出、宣传面铺得再广,也难以真正触达到人心。
从上面的这些案例里,我们也试着提炼出一些值得参考的方法论:
比如它要能理解目标用户的语境、节奏与情绪边界,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回应他们的状态;也需要让营销表达与线下的产品、服务和体验保持高度一致,让人感营销能成为一种渗透进方方面面的长期行为。
更长远来看,它需要稳定、连贯的语气甚至价值观,而非随着活动和节点的反复切换。
但归根结底,所有成功的人感营销,底层逻辑无一例外都是真诚。因为当算法让传播越来越快,会吸引人们真正愿意留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有温度、有立场、能被记住的声音。
这既是一种当代商业的营销艺术,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营哲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