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时光如潺潺流水,不断冲刷着过往。总有某些影像,能跨越岁月的重重藩篱,在时光的斑驳里,依旧绽放出动人的光彩,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毛泽东与家人的合影,宛如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宝。这一帧帧影像,是珍贵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亲情与岁月的温度,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记录。这些定格的瞬间,不仅展现了一位父亲、丈夫、儿子的温情,更折射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传承。透过这些照片,我们能感受到那份严要求背后的慈爱情怀,以及融入日常点滴的共产党人品格。
![]()
于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之中,一张别具一格的 “全家福” 悄然伫立。它静静陈列于此,似在默默诉说着往昔岁月里的故事,引人遐思。照片中,杨开慧抱着年幼的毛岸英,身旁依偎着次子毛岸青,母子三人的笑容温柔而略带拘谨。这帧影像摄于 1924 年,彼时他们于上海阖家团聚。这亦是这个家庭仅有的“全家福”。照片之中,不见父亲毛泽东的身影。
当时,毛泽东担任中央秘书,为了党的秘密工作需要,中央有明确规定:"不许与中央领导人随便拍摄合影,以免暴露身份,泄露党的秘密。杨开慧携着孩子几经辗转,来到上海。多年来,她心底一直藏着个心愿,那便是拍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家福,如今身处上海,似离心愿更近了一步。面对党的纪律,这个小小的家庭心愿最终让位于革命事业的需要。毛泽东选择了缺席这张合影,将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藏心底。
这帧缺失父亲身影的“全家福”,宛如一幅鲜活画卷,生动勾勒出毛泽东对纪律的恪守与尊崇,成为其严守规矩、公而忘私的有力见证。直至1930年杨开慧英勇捐躯,那张未能定格的全家福,始终是毛泽东心底难以抚平的伤痛,成为他心中萦绕不去、永恒的遗憾。但正是这份 "舍小家为大家" 的抉择,彰显了共产党人在个人情感与革命事业之间的坚定取舍,也奠定了毛家 "严守纪律、忠诚报国" 的红色家风根基。
北平香山的红叶下,毛泽东与毛岸英并肩而立,父子二人目光坚定,笑容中透着久别重逢的喜悦。这张合影,宛如时光宝盒,封存着一段别具一格的教育故事。它静静诉说着往昔,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独特与温暖。1946 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脱下苏军制服,换上粗布棉衣,搬到中央机关去住。听闻儿子吃中灶,毛泽东神情肃穆,言辞郑重:“你理当与战士们一同吃大灶。”"
随后,毛泽东将毛岸英送到劳动模范身边,诙谐地说:"我给你送个学生,他上过外国的大学,没上过中国的大学。烦请你引领他踏入咱们中国本土的“劳动大学”,让他于此体悟劳动的真谛与价值,开启别样的学习之旅。" 一段时间后,当毛泽东发现儿子手上仍少茧子时,认真地表示:"你还不能毕业呢!" 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让毛岸英在劳动中真正成长起来。1950年,毛泽东心怀家国大义,毅然决然地将毛岸英送往抗美援朝战场。他以实际行动,完美践行了“恋亲不为亲徇私”的优良家风原则,彰显了非凡的领袖风范与高尚情怀。
中南海的小径上,毛泽东牵着女儿李讷的手散步,父女俩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这张温馨的合影,展现了毛泽东作为父亲的慈爱一面。这份慈爱之中亦不乏严格之态。李讷步入大学后,毛泽东要求她居于学校、就餐食堂,仅周末方能归家,严禁任何特殊待遇,尽显严爱并行之风范。他在信中教导子女:"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这般严慈并济的教育方式,宛如润物无声的春雨,引领子女于平凡日常中砥砺意志。在时光的雕琢下,他们逐渐成长为能为社会贡献力量、有所作为之人。
1957 年,一张毛泽东与韶山亲友的合影记录了难得的团聚时刻。照片中,毛泽东与家乡亲友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邀请亲友赴京相会,但他始终坚持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的三原则。
面对生活困窘的亲友,毛泽东总是慷慨解囊,以个人稿费施以援手。他始终坚守原则,绝不凭借手中职权为亲友谋取分毫特殊待遇,尽显高风亮节。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这种 "济亲不为亲撑腰" 的做法,既体现了对亲友的关怀,又坚守了共产党人的原则底线。
照片中那些朴实的面孔,见证着毛泽东对家乡的深情,更见证着一位领导人公私分明的高尚品格。他常说:"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思想上、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这句话,正是他处理家事与国事关系的生动写照。
一件件文物,一帧帧照片,串联起毛泽东的家庭记忆,也勾勒出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那件打了 73 个补丁的睡衣,见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上交礼品的清单,彰显着不谋私利的高尚品格;泛黄的家书,传递着严以教子的殷切期望。
毛泽东的家风,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底蕴,更有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升华。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口号,而是以身作则的率先垂范。在这些合影与文物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伟人的家国情怀 —— 对家人的爱,化为严格要求的动力;对亲友的情,变成公私分明的坚守;对国家的忠,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珍贵的合影,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毛泽东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家风建设的榜样,这份精神遗产,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