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谚和节气谚语承载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其中“雨雪多不多,看九月廿三”这句流传于华北、黄淮等地的老话,将农历九月廿三这天的天气现象与冬季降水冷暖联系起来,虽带有经验性色彩,却蕴含着古人对气候关联性的朴素认知。2025年的九月廿三(公历11月12日)恰逢今日,结合现代气象科学与传统智慧的双重视角,我们不妨探究这一谚语的现实意义。
![]()
一、农谚背后的气候逻辑
从搜索结果中各地气象报道可见(如百度百家号关于今冬气候预测的文章),华北多地今日出现阴雨天气,山西北部甚至迎来初雪。这与农谚中“九月廿三雨雪临,一冬雨雪不歇停”的描述不谋而合。气象专家指出,农历九月末正值东亚大气环流调整期,若此时冷空气活跃导致降水,往往意味着冬季风势力较强,容易形成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类似2008年南方雪灾、2018年华北暴雪等极端寒冬年份,前期秋季均出现过异常降水过程。
二、今冬气候的科学预判
参考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冬季预测(网易新闻相关报道),今年受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中东部冬季气温总体偏低的概率达70%以上,尤其华北、东北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雪。这与民间“九月廿三见雪,寒冬早来四十天”的说法存在一定呼应。但现代气象学更强调综合因素分析:北极海冰减少、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指标共同作用,使得今冬冷空气路径可能偏南,长江流域需防范雨雪冰冻灾害,与传统农谚的地域性特征有所差异。
三、地域差异与谚语适用性
《中国气象报》曾考证(百度文章引用),这类谚语在黄河流域准确率较高。如河南周口地区统计显示,近30年九月廿三降水与冬季雨雪量正相关率达65%。但南方地区相关性较弱,广东气象局研究认为,岭南冬季更多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与秋季局部天气关联性不强。今日华南多地晴朗干燥的实况(如深圳气温达26℃),恰恰印证了农谚的地域局限性。
![]()
四、古今智慧的融合启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搜狐网采访),传统谚语可作为中长期气候预测的辅助参考。例如2015年九月廿三华北普降大雨,随后冬季北京创下-17℃的世纪低温;而2020年同日无降水,该冬却成“暖冬”。这种非线性关系提示我们: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既要重视古人“天气韵律”的经验,更需结合卫星遥感、数值预报等现代技术。正如内蒙古牧民改良的谚语新解:“九月廿三看云图,电脑手机都要顾”。
![]()
五、冬季防灾实用建议
基于现有预测,应急管理部已发布提醒(网易新闻披露):
1. 北方居民需提前检查供暖设备,储备3-5天应急物资;
2. 江淮地区农户应对大棚加固保温,防范“拉尼娜型”冻雨;
3. 南方城市需检修电网,2008年雪灾导致的电网瘫痪教训值得警惕。
今日各地天气如同展开的密码本:北京细雨中的银杏叶、哈尔滨的初雪预警、广州依旧盛开的异木棉,共同书写着冬日的序章。当我们以科学眼光审视“九月廿三”的古老密码时,看到的不仅是先民仰望星空的智慧,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命题。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或许最珍贵的启示是:尊重规律而不拘泥成法,传承文化而拥抱创新——这才是应对未知寒暑的真正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